| 内容提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导言 | 第8-17页 |
| 1.1 投资基金概述-发展和现状 | 第8-11页 |
| 1.2 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基础—风险与防范的原则 | 第11-14页 |
| 1.3 投资者保护的理论—契约和法律之间的选择 | 第14-15页 |
| 1.4 投资基金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—与股东权益保护的比较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投资者在基金中的法律地位 | 第17-24页 |
| 2.1 投资基金的性质—代理还是信托 | 第17-19页 |
| 2.2 投资基金当事人的地位—委托人、受托人及受益人 | 第19-22页 |
| 2.3 投资基金契约的当事人—投资者的地位 | 第22-24页 |
| 第三章 基金型态的选择对投资者的影响 | 第24-35页 |
| 3.1 公司型与契约型基金对投资者的不同影响 | 第24-28页 |
| 3.1.1 两种基金类型的区别 | 第24页 |
| 3.1.2 各国对两种基金形态的选择 | 第24-26页 |
| 3.1.3 我国选择的思路 | 第26-28页 |
| 3.2 开放型与封闭型基金对投资者的不同影响 | 第28-35页 |
| 3.2.1 两种基金模式的区别 | 第28-30页 |
| 3.2.2 两种基金模式在各国的发展 | 第30页 |
| 3.2.3 我国选择的思路 | 第30-35页 |
| 第四章 基金治理结构对投资者权益保护 | 第35-59页 |
| 4.1 治理结构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| 4.2 基金持有人会议的功用 | 第37-43页 |
| 4.2.1 实践中对于基金持有人会议的规定 | 第37-38页 |
| 4.2.2 对基金持有人会议的质疑 | 第38-39页 |
| 4.2.3 基金持有人会议的必要 | 第39-40页 |
| 4.2.4 基金持有人会议的功能障碍 | 第40-41页 |
| 4.2.5 基金持有人会议的完善建议 | 第41-43页 |
| 4.3 投资基金管理人 | 第43-47页 |
| 4.3.1 基金管理人的优势地位 | 第43-44页 |
| 4.3.2 基金管理人信赖义务的基础 | 第44-45页 |
| 4.3.3 基金管理人信赖义务的内容 | 第45-47页 |
| 4.4 投资基金托管人 | 第47-51页 |
| 4.4.1 各国立法的启示 | 第47-48页 |
| 4.4.2 我国基金托管人作用发挥的障碍 | 第48-49页 |
| 4.4.3 强化基金托管人职责的建议 | 第49页 |
| 4.4.4 对基金托管人的监督 | 第49-51页 |
| 4.5 独立董事制度—投资者权益保护的一个新方向 | 第51-56页 |
| 4.5.1 国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1-54页 |
| 4.5.2 我国借鉴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路 | 第54-56页 |
| 4.6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| 第56-59页 |
| 第五章 基金外部监管对投资者的保护 | 第59-69页 |
| 5.1 基金监管模式选择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| 5.2 对投资者的司法保护 | 第63-66页 |
| 5.3 投资者资产损失补偿和保险机制 | 第66-69页 |
| 第六章 结语 | 第69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
| 声明 | 第76-77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