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一、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| 第8-13页 |
| (一)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(二)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| 第9-13页 |
| 1 收缩战线,突出重点,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 | 第9-10页 |
| 2 调整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 | 第10-11页 |
| 3 调整国有经济的所有制实现形式 | 第11页 |
| 4 改善国有经济的区域布局 | 第11-13页 |
| 二、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 | 第13-17页 |
| (一) 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 | 第13页 |
| (二) 国有企业分布领域过宽 | 第13-14页 |
| (三) 重复建设严重,企业“大而全,小而全” | 第14-15页 |
| (四) 国有经济分布的行业指向不明显 | 第15-17页 |
| 三、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式 | 第17-26页 |
| (一) 国有经济的进入 | 第17-19页 |
| 1 国有经济需要进入和加强的领域 | 第17页 |
| 2 国有经济保持控制地位但可以吸收部分非国有资本加入的领域 | 第17-18页 |
| 3 可以按市场原则经营但国有经济应保持主导地位的领域 | 第18页 |
| 4 国有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领域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国有经济的退出 | 第19-23页 |
| 1 国有经济退出的基本原则 | 第19-20页 |
| 2 国有经济需要逐步退出的领域 | 第20-21页 |
| 3 国有经济退出的方式 | 第21-23页 |
| (三)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| 第23-26页 |
| 四、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| 第26-44页 |
| (一) 对国有经济功能和地位的认识 | 第26-34页 |
| 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有经济功能和地位的论述 | 第26-27页 |
| 2 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,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 | 第27-28页 |
| 3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区别 | 第28-31页 |
| 4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| 第31-34页 |
| (二) 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| 第34-44页 |
| 1 国有经济满足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| 第34-37页 |
| 2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,违反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 | 第37-38页 |
| 3 实践证明,国有经济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| 第38-40页 |
| 4 国有经济并不必然导致低效率 | 第40-44页 |
| 五、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的几种观点辨析 | 第44-48页 |
| (一) “国有经济被迫撤退”论 | 第44-45页 |
| (二) “靓女先嫁(好的国有企业先卖)”论 | 第45-46页 |
| (三) “国退民进”论 | 第46-48页 |
|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49-52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