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2页 |
| 前言 | 第12-19页 |
| 第一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的地质背景 | 第19-29页 |
| ·大地构造演化概况 | 第19-21页 |
| ·区域地层 | 第21-22页 |
| ·区域构造 | 第22-27页 |
| ·褶皱构造特征 | 第23页 |
| ·断裂构造特征 | 第23-26页 |
| ·深部构造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区域岩浆岩 | 第27-29页 |
| 第二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的厘定 | 第29-36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的研究现状 | 第29页 |
| ·花山超单元相关问题的讨论 | 第29-35页 |
| ·关于单元的命名问题 | 第31-32页 |
| ·关于单元的归并问题 | 第32-34页 |
| ·关于侵位序次 | 第34页 |
| ·关于“花山超单元” | 第34-35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的重新厘定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6-55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| 第36-41页 |
| ·牛庙超单元 | 第36-39页 |
| ·姑婆山超单元 | 第39-40页 |
| ·银平超单元 | 第40-41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包体特征 | 第41-44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4-47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稀土元素特征及演化 | 第47-51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能量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1-55页 |
| 第四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及围岩的构造特征 | 第55-70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的构造特征 | 第55-60页 |
| ·侵位构造 | 第56-59页 |
| ·侵位后叠加构造 | 第59-60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的围岩构造特征 | 第60-67页 |
| ·岩体侵位前、后围岩的构造特征 | 第61页 |
| ·岩体侵位诱发的围岩构造特征 | 第61-67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及围岩的组构学特征 | 第67-70页 |
| ·围岩的石英光轴组构特征 | 第67页 |
| ·岩体的石英光轴组构特征 | 第67-70页 |
| 第五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及围岩的应变特征 | 第70-86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及围岩的有限应变测量 | 第70-72页 |
| ·应变标志体的确定和选择 | 第70-71页 |
| ·应变标志体的测量 | 第71-72页 |
| ·原始测量数据的处理 | 第72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及围岩的应变分析 | 第72-86页 |
| ·付林指数(k) | 第72-76页 |
| ·应变程度(r) | 第76-77页 |
| ·压缩率(△V) | 第77-78页 |
| ·Nadai-Hossack图解 | 第78-80页 |
| ·应变型式 | 第80-86页 |
| 第六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侵位的岩浆动力学 | 第86-98页 |
| ·处理硅酸盐流体问题的基本理论思想 | 第86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形成的温度、压力 | 第86-89页 |
| ·岩浆粘度、密度、上升速度 | 第89-93页 |
| ·岩浆粘度 | 第89-90页 |
| ·岩浆密度 | 第90-92页 |
| ·闪长质包体的粘度、密度 | 第92页 |
| ·岩浆上升速度 | 第92-93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冷却与隆升史 | 第93-98页 |
| ·岩体的冷却历史 | 第93-95页 |
| ·岩体的固化时间 | 第95-96页 |
| ·岩体的隆升历史 | 第96-98页 |
| 第七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成因机制 | 第98-108页 |
| ·花岗岩构造环境划分及后碰撞花岗岩 | 第98-100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| 第100-105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环境 | 第100-104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形成与构造动力体制转化的耦合关系 | 第104-105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的成因机制 | 第105-108页 |
| ·牛庙超单元的成因机制 | 第105-106页 |
| ·姑婆山超单元的成因机制 | 第106-107页 |
| ·银平超单元的成因机制 | 第107-108页 |
| 第八章 姑婆山-花山岩体侵位机制与生长方式 | 第108-122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侵位空间 | 第108-112页 |
| ·主动膨胀空间 | 第108-112页 |
| ·构造扩展 | 第112页 |
| ·岩浆侵吞作用 | 第112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岩浆侵位的驱动力 | 第112-114页 |
| ·岩浆的浮力 | 第113页 |
| ·区域水平挤压力 | 第113页 |
| ·真空泵吸力 | 第113-114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侵位机制 | 第114-119页 |
| ·牛庙超单元侵位机制 | 第115-116页 |
| ·姑婆山超单元侵位机制 | 第116-118页 |
| ·银平超单元侵位机制 | 第118-119页 |
| ·姑婆山-花山岩体生长方式及构造动力学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| 结论 | 第122-1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5-142页 |
| 附录1 图版 | 第142-147页 |
| 附录2 姑婆山-花山岩体及围岩应变特征一览表 | 第147-154页 |
| 致谢 | 第154-155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55-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