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公共建筑室内自然景观设计
前言 | 第1-12页 |
一、 概念界定 | 第9页 |
二、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三、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四、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五、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室内自然景观设计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| 第12-27页 |
·室内自然景观设计的发展 | 第12-18页 |
·中国和日本传统室内自然景观设计 | 第12-14页 |
·欧洲工业革命前的室内自然景观设计 | 第14-15页 |
·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60年代前的发展 | 第15页 |
·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发展 | 第15-18页 |
·室内自然景观设计的理论背景 | 第18-27页 |
·自然观影响设计观 | 第19-23页 |
·近现代景观设计理论 | 第23-25页 |
·生态建筑观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室内自然景观设计的技术保证和作用 | 第27-36页 |
·室内自然景观设计的技术保证 | 第27-30页 |
·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发展 | 第27-28页 |
·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 | 第28-29页 |
·室内栽培技术的发展 | 第29-30页 |
·室内自然景观的作用 | 第30-36页 |
·人文作用 | 第30-32页 |
·在建筑内部空间中的作用 | 第32-33页 |
·生态学作用 | 第33-36页 |
第三章 公共建筑室内自然景观设计的构成元素 | 第36-54页 |
·天空景观 | 第36-37页 |
·自然光线 | 第36页 |
·人造穹隆 | 第36-37页 |
·水景 | 第37-43页 |
·静态水景 | 第38-39页 |
·动态水景 | 第39-43页 |
·山石景观 | 第43-46页 |
·仿自然状态的山石景观 | 第43-46页 |
·抽象化的山石景观 | 第46页 |
·植物景观 | 第46-51页 |
·基本种植条件与选用 | 第46-48页 |
·种植方式与相关的种植技术 | 第48-51页 |
·其他景观元素 | 第51-54页 |
·声音 | 第51-52页 |
·风及温湿度 | 第52-53页 |
·常见动物及其养殖容器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在相应的建筑类型和空间类型中的应用 | 第54-65页 |
·建筑类型 | 第54-60页 |
·旅馆酒店 | 第54-56页 |
·商务办公 | 第56-58页 |
·购物休闲 | 第58-59页 |
·车站空港 | 第59页 |
·医疗建筑 | 第59-60页 |
·空间类型 | 第60-65页 |
·线性空间 | 第60-61页 |
·面状空间 | 第61-62页 |
·竖向空间 | 第62-63页 |
·独立空间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公共建筑室内自然景观的设计 | 第65-75页 |
·室内自然景观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| 第65-69页 |
·几种可能的关系 | 第65-66页 |
·室内自然景观的“借”与“被借” | 第66-69页 |
·室内自然景观自身的景观形态 | 第69-75页 |
·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| 第69-70页 |
·模拟自然与提炼自然 | 第70-75页 |
第六章 前景展望--设计结合生态 | 第75-85页 |
·设计思想展望 | 第75-78页 |
·还乡情结与城市自然景观的回归 | 第75-77页 |
·基于生态的室内自然景观设计观念 | 第77-78页 |
·设计方法展望 | 第78-83页 |
·适当的设计和适度的技术 | 第78-80页 |
·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| 第80-81页 |
·形成生态循环系统 | 第81-83页 |
·总结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