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生物转化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3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生物转化研究的概况 | 第15-26页 |
·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和地位 | 第15-16页 |
·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| 第15页 |
·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·生物转化的研究概况 | 第16-26页 |
·概述 | 第16-17页 |
·生物转化的应用 | 第17-23页 |
·生物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| 第17-19页 |
·生物转化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·生物转化在体外预测代谢产物中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·植物细胞悬浮体系转化的研究概况 | 第23-26页 |
·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概况 | 第26页 |
第二章 雷公藤研究进展 | 第26-48页 |
·概述 | 第30页 |
·化学成分 | 第30-32页 |
·生物碱类 | 第30-32页 |
·二萜类 | 第32页 |
·药理作用 | 第32-35页 |
·免疫系统作用 | 第32页 |
·抗炎作用 | 第32-33页 |
·抗肿瘤作用 | 第33-34页 |
·抗生育作用 | 第34页 |
·对肾上腺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其它作用 | 第34页 |
·毒副反应 | 第34-35页 |
·临床作用 | 第35-36页 |
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(RA)及强直性脊柱炎 | 第35页 |
·治疗肾脏疾病 | 第35页 |
·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| 第35页 |
·其它 | 第35-36页 |
·质量控制 | 第36页 |
·制剂研究 | 第36页 |
·雷公藤甲素的研究概况 | 第36-45页 |
·雷公藤甲素的活性研究 | 第37-39页 |
·雷公藤甲素的来源 | 第39-43页 |
·雷公藤甲素的化学改造及构效探讨 | 第43页 |
·雷公藤甲素其它方面的研究 | 第43-45页 |
·雷公藤内酯酮的研究概况 | 第45-46页 |
·展望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雷公藤甲素的生物转化研究 | 第48-63页 |
·植物悬浮培养细胞对雷公藤甲素的生物转化 | 第48-5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仪器与试药 | 第48页 |
·底物 | 第48页 |
·植物培养体系及培养基 | 第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0页 |
·转化产物的鉴定 | 第50页 |
·真菌对雷公藤甲素的生物转化 | 第50-6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·仪器 | 第50-51页 |
·药品与试剂 | 第51-52页 |
·微生物菌株 | 第52页 |
·培养基 | 第5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3页 |
·转化产物的鉴定 | 第53-6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3页 |
第四章 雷公藤内酯酮的生物转化研究 | 第63-80页 |
·植物悬浮培养细胞对雷公藤内酯酮的生物转化 | 第63-7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仪器与试药 | 第63页 |
·底物 | 第63页 |
·植物培养体系及培养基 | 第6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4-75页 |
·转化产物的鉴定 | 第65-7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2-75页 |
·真菌对雷公藤内酯酮的生物转化 | 第75-8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仪器与试药 | 第75页 |
·微生物菌株 | 第75页 |
·培养基 | 第7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6-80页 |
·转化产物色谱行为的研究 | 第8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0页 |
·仪器与试药 | 第80页 |
·色谱条件和实验方法 | 第8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0页 |
第五章 生物转化产物的活性研究 | 第80-90页 |
·体外细胞毒活性研究 | 第83-8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3-85页 |
·转化产物抗肿瘤活性筛选 | 第85-87页 |
·转化产物抗肿瘤活性测定 | 第85-8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6-87页 |
·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| 第87-9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7-8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0页 |
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90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103页 |
附图 | 第103-169页 |
发表论文 | 第169-170页 |
致谢 | 第170页 |
附: 发表论文原文 | 第1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