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小麦论文

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

中文摘要第1-10页
英文摘要第10-15页
英文缩略表第15-16页
1 引言第16-21页
 1.1 小麦蛋白质品质的形成第17-20页
  1.1.1 硝态氮在叶片及籽粒中的还原同化第17-18页
  1.1.2 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的运转第18页
  1.1.3 营养器官中蛋白质水解酶第18-19页
  1.1.4 蛋白质在籽粒中的积累第19页
  1.1.5 麦谷蛋白和谷蛋白大聚合体与小麦加工品质的关系第19-20页
 1.2 核酸代谢与小麦蛋白质品质的形成第20页
 1.3 小麦淀粉品质的形成及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第20-21页
  1.3.1 淀粉品质的形成第20-21页
  1.3.2 淀粉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第21页
2 材料与方法第21-26页
 2.1 供试材料第22页
 2.2 试验设计第22-23页
 2.3 测定项目和方法第23-26页
3 结果与分析第26-72页
 3.1 不同小麦品种品质性状比较第26-30页
  3.1.1 容重和蛋白含量第26-27页
  3.1.2 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第27-28页
  3.1.3 粉质仪指标第28-29页
  3.1.4 拉伸仪指标第29-30页
 3.2 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类型的划分第30-31页
  3.2.1 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类型的划分第30-31页
  3.2.2 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31页
 3.3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蛋白质代谢特性的差异第31-56页
  3.3.1 氮素的吸收、分配和运转特性的差异第31-43页
   3.3.1.1 开花期肥料氮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第31-34页
   3.3.1.2 成熟期肥料氮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第34页
   3.3.1.3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肥料氮向籽粒的转移第34-37页
   3.3.1.4 对不同来源氮的吸收第37-38页
   3.3.1.5 开花期植株中全氮的分配第38页
   3.3.1.6 成熟期植株中全氮的分配第38-41页
   3.3.1.7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第41-43页
  3.3.2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氮素同化特性的差异第43-45页
   3.3.2.1 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第43页
   3.3.2.2 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第43-44页
   3.3.2.3 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第44-45页
  3.3.3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蛋白质的降解特性的差异第45-49页
   3.3.3.1 旗叶内肽酶活性第45-46页
   3.3.3.2 旗叶羧肽酶活性第46-47页
   3.3.3.3 旗叶氨肽酶活性第47页
   3.3.3.4 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第47-49页
  3.3.4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特性的差异第49-56页
   3.3.4.1 籽粒硝酸还原酶活性第49页
   3.3.4.2 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第49-50页
   3.3.4.3 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第50-51页
   3.3.4.4 籽粒蛋白质积累及组成特性第51-53页
    3.3.4.4.1 籽粒蛋白质含量第51页
    3.3.4.4.2 籽粒蛋白质的积累第51-53页
   3.3.4.5 籽粒各蛋白组分含量第53-56页
    3.3.4.5.1 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第53-54页
    3.3.4.5.2 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含量第54-55页
    3.3.4.5.3 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第55-56页
 3.4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核酸代谢特性的差异第56-62页
  3.4.1 旗叶核酸含量的差异第56-59页
   3.4.1.1 旗叶核酸总量第56-57页
   3.4.1.2 旗叶DNA含量第57页
   3.4.1.3 旗叶RNA含量第57-59页
  3.4.2 旗叶核酸酶活性的差异第59-60页
   3.4.2.1 旗叶RNase活性第59页
   3.4.2.2 旗叶DNase活性第59-60页
  3.4.3 籽粒核酸含量的差异第60-62页
   3.4.3.1 籽粒核酸总量第60页
   3.4.3.2 籽粒DNA含量第60-62页
   3.4.3.3 籽粒RNA含量第62页
 3.5 不同小麦品种碳素代谢特性的差异第62-72页
  3.5.1 旗叶光合速率第62-63页
  3.5.2 干物质积累动态第63-64页
  3.5.3 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64-65页
  3.5.4 籽粒淀粉特性第65-69页
   3.5.4.1 直链淀粉含量第65-66页
   3.5.4.2 支链淀粉含量第66页
   3.5.4.3 淀粉总量第66-68页
   3.5.4.4 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值第68-69页
   3.5.4.5 不同小麦品种直/支比值类型划分第69页
  3.5.5 粒重与籽粒灌浆速率第69-71页
   3.5.5.1 粒重第69-70页
   3.5.5.2 籽粒灌浆速率第70-71页
  3.5.6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71-72页
4 讨论第72-78页
 4.1 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类型的划分及分类依据第72-73页
 4.2 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、运转、分配与蛋白含量的关系第73-74页
 4.3 氮素同化及蛋白质水解酶与蛋白质品质的关系第74-75页
 4.4 麦谷蛋白含量及GMP含量与面粉加工品质的关系第75-76页
 4.5 核酸代谢与蛋白质品质的关系第76页
 4.6 碳代谢与氮代谢的关系第76-78页
5 参考文献第78-89页
6 致谢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港探区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分布特征研究
下一篇: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及深层资料成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