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6-26页 |
| 1 性别决定的机理 | 第6-10页 |
| ·性别决定的过程 | 第6页 |
| ·性别决定的基因 | 第6-10页 |
| ·SRY基因及其表达 | 第6-7页 |
| ·SOX基因家族 | 第7-8页 |
| ·其他相关基因 | 第8-10页 |
| ·性别决定基因调控机制 | 第10页 |
| 2 性别控制技术 | 第10-26页 |
| ·X-精子与Y-精子的分离 | 第10-14页 |
| ·梯度法 | 第11页 |
| ·电泳法 | 第11-12页 |
| ·流式细胞分选法(flow cytometry法) | 第12-13页 |
| ·免疫法 | 第13-14页 |
| ·胚胎性别鉴定 | 第14-26页 |
| ·细胞遗传学方法(核型分析) | 第14-15页 |
| ·免疫学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X-染色体连锁酶定量法 | 第16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16-19页 |
| ·LAMP法鉴别胚胎性别 | 第19-26页 |
| PCR方法鉴别奶牛胚胎性别相关环节的优化研究 | 第26-52页 |
| 1 前言 | 第26-27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8页 |
| ·材料与试验仪器 | 第27-31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7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7-28页 |
| ·药品和酶 | 第28页 |
| ·主要药品及试剂的配制 | 第28-31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1-38页 |
| ·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(血样) | 第31-32页 |
| ·引物的筛选 | 第32页 |
| ·细胞的收集和最适取样细胞数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| ·胚胎质量的评定 | 第33页 |
| ·胚胎细胞取样 | 第33-34页 |
| ·模板DNA的制备 | 第34页 |
| ·PCR检测 | 第34-35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其银染 | 第35-36页 |
| ·单细胞PCR | 第36-38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7页 |
| ·血样中提取的基因组总DNA | 第38页 |
| ·引物的筛选 | 第38-41页 |
| ·引物st1/st2对细胞梯度的扩增结果 | 第41-42页 |
| ·胚胎切割取样 | 第42-43页 |
| ·已知性别的奶牛血样的性别鉴别 | 第43页 |
| ·奶牛胚胎的性别鉴别结果 | 第43-45页 |
| ·对新鲜胚胎和冷冻胚胎进行性别鉴别 | 第45-47页 |
| ·单细胞PCR的扩增结果 | 第47页 |
| 4 讨论与结论 | 第47-52页 |
| ·多重PCR法鉴别奶牛胚胎性别的可行性 | 第47页 |
| ·多重PCR反应的污染问题 | 第47-48页 |
| ·扩增对照序列的必要性 | 第48页 |
| ·引物的筛选 | 第48页 |
| ·胚胎切割 | 第48-49页 |
| ·样品的处理 | 第49页 |
| ·细胞样品的处理 | 第49页 |
| ·胎牛样品的处理 | 第49页 |
| ·单细胞PCR | 第49-50页 |
| ·胚胎性别鉴别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| 第50页 |
| ·结论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