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个性心理学(人格心理学)论文

维果斯基与凯利人格建构思想的比较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4页
英文摘要第4-9页
前言第9-10页
一、 人格综述第10-14页
 (一) 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第10-11页
  1 、 弗洛伊德的人格论第10-11页
  2 、 荣格、阿德勒等人的精神分析人格论第11页
 (二) 行为主义学派人格观第11-12页
 (三) 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观第12页
 (四) 特质与因素分析人格理论观第12-13页
 (五) 我国学者的观点第13-14页
二、 维果斯的人格建构理论第14-23页
 (一) 维果斯基的生平第14-15页
 (二) 维果斯基的人格建构理论基础--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第15页
 (三) 维果斯基的人格建构理论--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说第15-17页
  1 、 活动生成说第16-17页
  2 、 工具功能说第17页
  3 、 内化过程说第17页
 (四) 维果斯基关于儿童人格发展的学说第17-23页
  1 、 维果斯基关于正常儿童的发展心理思想第18-19页
  2 、 维果斯基关于异常儿童人格建构的发展第19-23页
三、 凯利的人格建构理论第23-35页
 (一) 凯利的生平第23-24页
 (二) 凯利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说--人是科学家第24-25页
 (三) 凯利人格建构的基本理论第25-30页
  1 、 人格建构理论的结构第26-29页
  2 、 人格建构的动力第29页
  3 、 人格建构的功能第29-30页
 (四) 人格建构的成长与发展--人格建构的具体化第30-35页
  1 、 C-P-C循环第31页
  2 、 人格异常及人格的重建第31-35页
四、 维果斯基和凯利人格建构思想的比较第35-50页
 (一) 人格建构核心思想的比较:社会历史文化观←→个体建构认知观第35-36页
 (二) 人格建构过程的不同表现在第36-38页
  1 、 活动观←→预测观第36-37页
  2 、 内化观←→验证观第37-38页
 (三) 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的不同表现在第38-44页
  1 、 人格发展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比较:环境决定观←→个体自身的因素和历史的偶然观第38-40页
  2 、 人格发展的动力比较第40-42页
  3 、 人格理论的应用:补偿观←→固定角色建构观第42-44页
 (四) 人格研究方法论的比较第44-50页
  1 、 哲学方法论比较:唯物辩证法←→结构选择主义法第44-46页
  2 、 一般方法论的比较:历史逻辑统一法←→数学分析法第46-47页
  3 、 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的比较:单元分析法←→REP技术第47-50页
五、 结论与启示第50-55页
 (一) 维果斯基的人格理论的贡献第51-52页
 (二) 凯利的人格建构理论的贡献第52-53页
 (三) 启示第53-55页
总结第55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弥漫性与二次脑损伤第Ⅱ组mGluRs表达及其特异性激动剂DCG-Ⅳ作用研究
下一篇:基于J2EE体系结构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