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0页 |
·引言 | 第7-8页 |
·主要的研究方法 | 第8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8页 |
·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10-13页 |
·气候 | 第10-11页 |
·地形地势 | 第11页 |
·山脉 | 第11页 |
·人口民族 | 第11页 |
·自然资源 | 第11-13页 |
·数据资料 | 第13-15页 |
·数据源 | 第13页 |
·研究区影像 | 第13-15页 |
第三章 分形基本理论 | 第15-20页 |
·分形理论概述 | 第15-17页 |
·分形几何的创立 | 第15页 |
·分形几何与传统几何的区别 | 第15-16页 |
·什么是分形 | 第16页 |
·研究分形的原因 | 第16页 |
·分形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分形的意义 | 第17页 |
·分形理论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分形理论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·地图制图 | 第18页 |
·地形模拟 | 第18-19页 |
·水系分形 | 第19页 |
·地震预报 | 第19页 |
·影像处理 | 第19-20页 |
·其他应用 | 第20页 |
第四章 遥感资料分析 | 第20-33页 |
·引言 | 第21页 |
·遥感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| 第21页 |
·遥感图像预处理 | 第21-26页 |
·大气辐射量校 | 第22-23页 |
·遥感图像的几何精校正 | 第23-26页 |
·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| 第26-27页 |
·图像增强处理 | 第26页 |
·遥感影像的季相模拟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区图像的分类处理 | 第27-31页 |
·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| 第27-28页 |
·结合GPS技术选择训练场地 | 第28-30页 |
·监督分类 | 第30-31页 |
·分类结果评价 | 第31-33页 |
第五章 分形维数计算 | 第33-44页 |
·利用分形理论对吐土地覆盖变化趋势定量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| 第33页 |
·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的确定 | 第33-35页 |
·分维计算方法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·研究过程中主要问题的提出 | 第34-35页 |
·技术流程 | 第35-36页 |
·分维值的计算 | 第36-44页 |
·计算前图像处理 | 第36-44页 |
·研究区分类系统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·各类土地覆盖类型的二值化赋值 | 第37-40页 |
·土地覆盖类型的边缘提取 | 第40-43页 |
·量测尺度的确定 | 第43页 |
·分维值的计算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各种土地覆盖类型分维值演变趋势分析 | 第44-52页 |
·不同时期各类土地覆盖类型分维值分布 | 第44-48页 |
·1976年分维值分布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1989年分维值分布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1999年分维值分布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2001年分维值分布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分维值趋势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绿洲分维值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高覆盖度草地分维值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低覆盖度草地分维值变化趋势分析 | 第50页 |
·荒漠分维值变化趋势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总结 | 第51-52页 |
第七章 分形理论应用可行性验证模型 | 第52-59页 |
·引言 | 第52-53页 |
·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主要驱动因子框架图 | 第53页 |
·自然因素 | 第53-54页 |
·人文因素 | 第54页 |
·驱动因子分析方法 | 第54-56页 |
·人文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相关性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影响绿洲变化的主导因子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影响高覆盖度草地变化的主导因子分析 | 第57页 |
·影响低覆盖度草地变化的主导因子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影响荒漠变化的主导因子分析 | 第58页 |
·总结 | 第58-59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0页 |
·结论 | 第59页 |
·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及主要参考文献摘要 | 第60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