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7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拱支空间结构的发展及应用 | 第10-12页 |
·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被动控制 | 第12页 |
·主动控制 | 第12页 |
·半主动控制 | 第12-13页 |
·混合控制 | 第13页 |
·智能控制 | 第13页 |
·消能减震技术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现状 | 第13-16页 |
·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2 减震和隔震原理及设计方法 | 第17-26页 |
·粘滞阻尼器的性能 | 第17-19页 |
·粘滞阻尼器的基本构造 | 第17页 |
·粘滞阻尼器的力学计算模型 | 第17-19页 |
·粘滞阻尼器的影响因素控制 | 第19页 |
·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原理 | 第19-20页 |
·附有粘滞阻尼器结构的能量转换方程 | 第19-20页 |
·附有粘滞阻尼器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 | 第20页 |
·橡胶支座的发展及基本构造 | 第20-25页 |
·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的基本原理及力学性能 | 第22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消能减震隔震结构体系的抗震分析方法 | 第26-35页 |
·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原则 | 第26页 |
·消能减震和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步骤 | 第26-28页 |
·概念设计阶段 | 第28页 |
·动力计算及校核阶段 | 第28页 |
·消能减震结构的快速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| 第28-34页 |
·基本平衡方程 | 第29-31页 |
·非线性模态方程的形成 | 第31-32页 |
·非线性模态方程的求解 | 第32-33页 |
·铅芯橡胶支座恢复力和动力的求解 | 第33页 |
·FNA 快速非线性求解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拱支双层柱面网壳的消能减震和隔震分析 | 第35-58页 |
·引言 | 第35页 |
·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35-43页 |
·拱支网壳结构和网壳结构的前六阶振形对比 | 第37-40页 |
·运用振型组合法对结构的模态进行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结构的快速非线性时程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结构的消能减震分析 | 第45-54页 |
·确定粘滞阻尼器的附加位置 | 第46页 |
·分析有控结构的合理性 | 第46页 |
·减震效果比较 | 第46-54页 |
·结构的消能隔震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结构布置铅芯橡胶支座后的模态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结构布置铅芯橡胶支座后的动力减震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5 消能减震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引言 | 第58页 |
·粘滞阻尼器参数变化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阻尼系数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阻尼指数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6 消能减震与隔震构件的联合应用 | 第62-65页 |
·引言 | 第62页 |
·粘滞阻尼器和铅芯橡胶支座支座的组合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| 第62页 |
·减震、隔震构件组合后阻尼指数对拱支柱面双层网壳结构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5页 |
·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0-7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