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6-7页 |
一、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 | 第7-11页 |
(一)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形成的理论依据 | 第7-9页 |
(二)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创立的实践基础 | 第9-10页 |
(三)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形成的外部条件 | 第10-11页 |
二、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因素 | 第11-27页 |
(一) 政治参与者:动力机制分析 | 第11-14页 |
(二) 政治参与者:阶级、阶层分析 | 第14-17页 |
(三) 政治参与者:性别因素分析(女性参政) | 第17-20页 |
(四) 政治参与者:文化因素分析(知识分子参政) | 第20-22页 |
(五) 政治参与者:党派因素分析(民主党派参政) | 第22-24页 |
(六) 政治参与者:团体因素分析 | 第24-27页 |
三、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| 第27-32页 |
(一) 选举 | 第27-28页 |
(二) 政治接触 | 第28-29页 |
(三) 群众运动 | 第29-30页 |
(四) 参与基层单位的内部事务 | 第30-32页 |
四、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| 第32-41页 |
(一) 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| 第32-34页 |
(二) 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的过渡性 | 第34-36页 |
(三) 动员性参与、主动性参与相结合 | 第36-38页 |
(四) 有序性参与多于无序性参与 | 第38-41页 |
五、 建国初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作用 | 第41-53页 |
(一) 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中国公民文化的发展 | 第41-43页 |
(二) 政治参与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 | 第43-46页 |
(三) 政治参与有利于惩治贪污腐败,改进工作作风,提高办事效率,密切干群关系 | 第46-49页 |
(四) 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高度的社会整合 | 第49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