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0 前言 | 第1-8页 |
| 1 WCDMA系统概述 | 第8-12页 |
| 1.1 WCDMA系统的技术模式 | 第8页 |
| 1.2 WCDMA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| 第8-10页 |
| 1.2.1 Rank多径分集接收技术 | 第8-9页 |
| 1.2.2 智能天线技术 | 第9页 |
| 1.2.3 多用户检测技术 | 第9页 |
| 1.2.4 功率控制技术 | 第9-10页 |
| 1.3 WCDMA的分层协议结构 | 第10-12页 |
| 1.3.1 物理层 | 第10页 |
| 1.3.2 数据链路层 | 第10-11页 |
| 1.3.3 网络层 | 第11-12页 |
| 2 W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 | 第12-15页 |
| 2.1 RRC层提供的服务 | 第12-13页 |
| 2.1.1 一般控制服务 | 第12页 |
| 2.1.2 寻呼和通知广播服务 | 第12页 |
| 2.1.3 控制服务 | 第12-13页 |
| 2.2 RRC层的主要功能 | 第13页 |
| 2.3 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 | 第13-15页 |
| 2.3.1 呼叫接纳技术(Call Admission Control——CAC) | 第13-14页 |
| 2.3.2 负荷控制(Load Control——LC) | 第14页 |
| 2.3.3 切换控制(Handoff Control——HOC) | 第14页 |
| 2.3.4 功率控制(Power Control——PC) | 第14-15页 |
| 3 WCDMA系统CAC算法综述 | 第15-20页 |
| 3.1 上行呼叫接纳控制算法 | 第15-16页 |
| 3.1.1 基于信干比(SIR)测量的CAC算法 | 第15-16页 |
| 3.1.2 基于总干扰功率的CAC算法 | 第16页 |
| 3.1.3 基于自适应接纳控制门限的CAC算法 | 第16页 |
| 3.2 下行呼叫接纳控制算法 | 第16-17页 |
| 3.2.1 基于总发射功率测量的CAC算法 | 第17页 |
| 3.2.2 基于吞吐量计算的CAC算法 | 第17页 |
| 3.3 功率控制算法 | 第17-20页 |
| 3.3.1 基于用户SIR的迭代功控算法 | 第18页 |
| 3.3.2 理想功率控制 | 第18-20页 |
| 4 基于用户信干比的呼叫接纳控制算法仿真实现 | 第20-41页 |
| 4.1 算法描述 | 第20-23页 |
| 4.1.1 用户剩余容量的计算 | 第20-22页 |
| 4.1.2 局部算法实现方案 | 第22页 |
| 4.1.3 全局算法实现方案 | 第22-23页 |
| 4.2 SIR—Based CAC在BONeS DESIGNER上的实现 | 第23-29页 |
| 4.2.1 小区模型、传播模型和业务模型 | 第23-24页 |
| 4.2.2 性能指标、数据结构和仿真参数 | 第24-25页 |
| 4.2.3 仿真流程与仿真模块 | 第25-29页 |
| 4.3 仿真结果、分析与算法评价 | 第29-33页 |
| 4.3.1 仿真结果 | 第29页 |
| 4.3.2 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4.3.3 算法评价 | 第32-33页 |
| 4.4 算法改进—自适应接纳门限算法 | 第33-39页 |
| 4.4.1 算法的提出 | 第33-34页 |
| 4.4.2 自适应接纳门限算法的实现方案 | 第34页 |
| 4.4.3 自适应接纳门限算法的仿真 | 第34-38页 |
| 4.4.4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4.5 总结 | 第39-41页 |
| 5 BONeS DESIGNER仿真软件简介 | 第41-45页 |
| 5.1 BONeS组成框图及其功能 | 第41-43页 |
| 5.2 利用BONeS建模 | 第43-45页 |
| 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| 附录 | 第48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