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地域建筑形态及设计方法研究
论文摘要 | 第1-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3-6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6-5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-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6-7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7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7-8页 |
第二章 厦门现存的地域建筑形态 | 第8-31页 |
2.1 概述与分类 | 第8-9页 |
2.1.1 城市沿革与建筑发展 | 第8-9页 |
2.1.2 类型概括 | 第9页 |
2.2 建筑形态分析 | 第9-29页 |
2.2.1 闽南厝屋——本土文化的积淀 | 第9-13页 |
2.2.2 鼓浪屿建筑群——多元文化的融合 | 第13-19页 |
2.2.3 旧城街区建筑及空间——市井生活的体现 | 第19-24页 |
2.2.4 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——中西建筑的合璧 | 第24-26页 |
2.2.5 新城建筑——特区建设的缩影 | 第26-29页 |
2.3 比较与综述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厦门地域性要素 | 第31-35页 |
3.1 地域性的基本内涵 | 第31页 |
3.2 地域自然环境 | 第31-32页 |
3.2.1 自然气候条件——光、雨、风 | 第31-32页 |
3.2.2 地理地貌条件——山、海、城 | 第32页 |
3.2 地域文化形态 | 第32-34页 |
3.2.1 地域文化构成 | 第32-33页 |
3.2.2 地域文化内容 | 第33-34页 |
3.2.3 地域文化特征 | 第34页 |
3.3 地域经济和技术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厦门地域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| 第35-55页 |
4.1 建筑的地域性与地域建筑设计 | 第35页 |
4.2 厦门地域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 | 第35-40页 |
4.2.1 环境的关照 | 第35-37页 |
4.2.1.1 概述 | 第36页 |
4.2.1.2 环境分析及设计原则 | 第36-37页 |
4.2.2 气候的适应 | 第37-38页 |
4.2.2.1 气候因素与建筑的地域性 | 第37页 |
4.2.2.2 厦门气候环境及其对设计的要求 | 第37-38页 |
4.2.2.3 厦门传统建筑对气候的适应 | 第38页 |
4.2.3 空间的营造 | 第38-39页 |
4.2.4 文化的传承 | 第39-40页 |
4.2.5 功能的满足 | 第40页 |
4.3 厦门地域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 | 第40-54页 |
4.3.1 符合地域气候的设计方法 | 第40-48页 |
4.3.1.1 利用气候因素的可能途径及其原理 | 第40-42页 |
4.3.1.2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要点 | 第42-48页 |
4.3.2 尊重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 | 第48-54页 |
4.3.2.1 老建筑的新生 | 第48-51页 |
4.3.2.2 新老建筑的共生 | 第51-54页 |
4.4 多角度的设计理念 | 第54页 |
4.5 动态的地域文化与辩证的地域设计观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理论总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二部分 设计实践 | 第56-71页 |
绿荫与绿茵——合肥凤临苑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| 第56-59页 |
新学府印象——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公建设计 | 第59-62页 |
诗意地栖居——厦门某高层形体设计 | 第62-63页 |
N in One——金厦海区地域建筑文化探析 | 第63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