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| 第11-22页 |
1 国内外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·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| 第11-12页 |
·腰椎、髋部骨折流行性调查研究状况 | 第12页 |
·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| 第12-14页 |
2 肌力、肌量、脂肪含量、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症 | 第14-19页 |
·肌力产生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5页 |
·肌力在骨代谢中的作用 | 第15-16页 |
·肌力与骨密度 | 第16-17页 |
·肌量与骨密度 | 第17页 |
·脂肪含量与骨密度 | 第17-18页 |
·体重指数(BMI)与骨密度 | 第18-19页 |
3 中医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1页 |
·“肾主骨”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“脾肾相关”中医理论 | 第20页 |
·“肝肾同源”中医理论 | 第20页 |
·“气滞血瘀”的病理演变 | 第20-21页 |
4 从中医理论探讨肌力、肌量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2-35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22-23页 |
·病例选择 | 第22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22页 |
·中医辩证 | 第22-23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23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23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3 观察指标 | 第23页 |
·中医辨证分型 | 第23页 |
·一般人口特征资料 | 第23页 |
·DXA仪器测量指标 | 第23页 |
·肌力指标 | 第23页 |
4 检测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中医辨证分型 | 第23页 |
·骨量、骨密度、瘦组织、脂肪含量及体重指数测量 | 第23-24页 |
·肌力的测量 | 第24-25页 |
5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建立数据库 | 第25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25-26页 |
6 结果 | 第26-32页 |
1 广东省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| 第26页 |
2 各年龄组腰椎正位L_1~L_4骨密度值(BMD) | 第26-27页 |
3 各年龄段髋部骨密度值分析(x±s) | 第27页 |
4 腰椎T值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| 第27-28页 |
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聚类分析结果 | 第28-29页 |
6 各部位骨密度与体重指数、绝经年限相关性分析 | 第29页 |
7 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T-值与各层次生存质量得分相关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8 骨质疏松症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页 |
9 躯干骨量与脂肪含量,瘦组织含量,肌力多重相关与回归分析 | 第30-31页 |
10 上臂骨量与脂肪含量,瘦组织含量,肌力多重相关与回归分析 | 第31-32页 |
7 讨论 | 第32-35页 |
1 广东省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| 第32-33页 |
2 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| 第33页 |
3 各部位骨密度与体重指数,绝经年限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3页 |
4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质疏松症患者危险因素统计描述 | 第33页 |
5 腰椎T-值与各层次生存质量校正得分相关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6 躯干、上臂骨量与瘦组织、脂肪含量、肌力的多重相关与同归分析 | 第34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1 研究结论 | 第35页 |
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| 第35-36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35页 |
·今后的研究思路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1页 |
附录(一) 英文缩写 | 第41-42页 |
附录(二)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调查表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研究方案 | 第42-46页 |
附录(三) 生存质量量表 | 第46-51页 |
硏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