绪言: 中国财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| 第1-11页 |
第一篇 公共财政的正当性分析 | 第11-44页 |
第一章 国内关于公共财政的论争 | 第11-18页 |
1.1 背景及主要观点 | 第11-13页 |
1.2 论争中存在的误区 | 第13-14页 |
1.3 走出误区,正确认识公共财政 | 第14-18页 |
第二章 理念层面的公共财政 | 第18-34页 |
2.1 公共财政的三个层面 | 第18页 |
2.2 为何强调公共财政的理念层面 | 第18-20页 |
2.3 从财政的起源及其功能建设看财政的公共性 | 第20-22页 |
2.4 理念层面的财政 | 第22-34页 |
2.4.1 对制度的道德评价 | 第22-24页 |
2 .4.2 谁之正义:对正义标准的再说明 | 第24-27页 |
2.4.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理念层面的公共财政 | 第27-34页 |
第三章 西方公共财政的历史主义研究 | 第34-43页 |
3.1 西方公共财政发主的历史主义解释 | 第34-36页 |
3.2 西方公共财政演进的几个阶段 | 第36-40页 |
3.3 对西方公共财政的一般理解 | 第40-43页 |
第一篇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二篇 中国建构公共财政框架之历史境遇的研究 | 第44-68页 |
第四章 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 | 第44-57页 |
4.1 政治体制改革缘何滞后 | 第45-46页 |
4.2 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 | 第46-49页 |
4.3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可能的影响 | 第49-54页 |
4.4 市民社会的发育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职能——重梳马克思的“国家-市民社会”理论 | 第54-57页 |
第五章 中国财政模式转型历程的评述 | 第57-67页 |
5.1 对以往财政模式变革思路的回顾 | 第57-61页 |
5.1.1 税收体制(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)的变革 | 第57-59页 |
5.1.2 财政体制(政府间分配关系)的变革 | 第59-61页 |
5.2 旧财政模式危机的典型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3 从对非规范收入的治理看财政模式变革的方向 | 第63-64页 |
5. 4 简短的评价 | 第64-67页 |
第二篇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三篇 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:原则与实践 | 第68-102页 |
第六章 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:原则问题 | 第68-85页 |
6.1 国家本位与市场失灵 | 第69-76页 |
6.1.1 国家本位——一种不利于公共财政理念确立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 | 第69-70页 |
6.1.2 西方市场经济下的市场失灵及对市场失灵之政府解法的批判 | 第70-74页 |
6.1.3 国家本位的经济社会后果:中国特殊的市场失灵 | 第74-76页 |
6.2 重申方法论个人主义 | 第76-81页 |
6.2.1 个体本位乃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| 第76-78页 |
6.2.2 方法论个人主义 | 第78-81页 |
6.3 财政立宪主义 | 第81-85页 |
第七章 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:几个具体问题 | 第85-101页 |
7.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的调整与划分 | 第85-90页 |
7.1.1 政府职能的认定 | 第85-86页 |
7.1.2 如何调整政府职能 | 第86-90页 |
7.2 完善税制,建立长期规范的政府收入体系 | 第90-95页 |
7.3 财政管理法治化 | 第95-101页 |
7.3.1 法治与公共财政 | 第95-97页 |
7. 3. 2 当前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97-98页 |
7. 3.3 强化预算约束,加强财政管理 | 第98-101页 |
第三篇 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结语 | 第102-106页 |
后记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