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引言 | 第1-27页 |
·分布与集中 | 第11-16页 |
·传统的终端/主机模式 | 第11-12页 |
·客户机/服务器模式 | 第12-13页 |
·服务器聚集模式 | 第13-16页 |
·作为超级服务器的机群系统 | 第16-19页 |
·机群系统 | 第16页 |
·曙光2000超级计算机系统结构 | 第16-18页 |
·从计算到服务 | 第18-19页 |
·机群服务器聚集系统的软件结构 | 第19-23页 |
·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功能划分 | 第19-21页 |
·机群服务器聚集软件的定位—中间件 | 第21-22页 |
·机群服务器聚集软件的主要功能 | 第22-23页 |
·服务器聚集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的内容及主要贡献 | 第24-27页 |
·本文的贡献 | 第24-25页 |
·本文的组织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机群服务器聚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| 第27-47页 |
·服务器聚集的类型 | 第27-28页 |
·评价机群服务器聚集系统的性能指标 | 第28-33页 |
·吞吐率 | 第29页 |
·平均延迟 | 第29-30页 |
·带宽 | 第30-31页 |
·容量 | 第31页 |
·峰值承受能力 | 第31-32页 |
·可用度 | 第32-33页 |
·单一登录点和负载平衡技术 | 第33-36页 |
·单一登录点的定义 | 第33-34页 |
·基于单一登录点的负载平衡 | 第34-35页 |
·单一登录点的实现方式 | 第35-36页 |
·资源划分 | 第36-38页 |
·全局存储技术 | 第38-42页 |
·机群系统中的全局存储 | 第38页 |
·硬件共享存储设备 | 第38-39页 |
·共享文件系统 | 第39-41页 |
·应用相关的共享存储 | 第41-42页 |
·系统管理 | 第42-43页 |
·高可用技术 | 第43-45页 |
·安全性技术 | 第45-47页 |
第3章 网络服务器的性能模型 | 第47-59页 |
·单服务器的M/G/l/∞/∞/PS模型 | 第47-50页 |
·多服务器的负载平衡策略 | 第50-55页 |
·随机分配算法的最佳策略 | 第50-53页 |
·SITA分配策略 | 第53-55页 |
·非均匀的优化调度算法 | 第55-57页 |
·网络交通的自相似性 | 第57-59页 |
第4章 机群服务器聚集系统中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59-89页 |
·机群单一登录点的实现路线 | 第59-65页 |
·基于可下载客户端程序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59-60页 |
·基于名字/目录服务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60-62页 |
·基于前置式分发设备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62-63页 |
·基于节点内部转发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63-65页 |
·单一登录点实现的软件层次 | 第65-68页 |
·Unix操作系统的TCP/IP软件结构 | 第65-67页 |
·单一登录点实现的层次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基于传输层处理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68-74页 |
·网络地址翻译(NAT) | 第68-69页 |
·目标地址翻译 | 第69-70页 |
·基于IP封装(tunneling)的包转发技术 | 第70-71页 |
·基于广播选择方式的单一录点技术 | 第71-72页 |
·直接包转发技术 | 第72-73页 |
·基于传输层处理的单一登录点的一致性问题 | 第73-74页 |
·曙光服务器聚集系统中单一登录点POWERROUTER的设计和实现 | 第74-82页 |
·PowerRouter的软件结构 | 第74-75页 |
·负载平衡策略 | 第75-76页 |
·Power Router高可用性的实现 | 第76-78页 |
·Power Router的性能测试 | 第78-82页 |
·基于应用层处理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82-85页 |
·基于应用内容的请求转发 | 第82-84页 |
·用户层的包转发技术 | 第84-85页 |
·DD-NAT-一种传输层和应用层处理结合的单一登录点技术 | 第85-89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85-86页 |
·在两个 TCP连接之间数据转发的实现 | 第86-87页 |
·DD-NAT算法 | 第87-89页 |
第5章 曙光服务器聚集并行应用管理系统 DSC的设计与实现 | 第89-107页 |
·DSC系统的总体结构 | 第89-92页 |
·DSC软件的设计原则 | 第89-90页 |
·DSC软件的结构 | 第90-91页 |
·基于 IP的模块定位机制 | 第91-92页 |
·DSC系统的设计特色 | 第92-101页 |
·并行应用结构 | 第92-94页 |
·应用负载平衡 | 第94-95页 |
·全局资源管理 | 第95-96页 |
·故障监测和事件处理 | 第96-98页 |
·可靠通信机制 | 第98-99页 |
·动态配置管理 | 第99-101页 |
·DSC系统的工作过程 | 第101-107页 |
·系统的启动 | 第101-102页 |
·应用管理过程 | 第102-104页 |
·Master的切换过程 | 第104-105页 |
·图形监控台的实现 | 第105-107页 |
第6章 一种可扩展大型 E-MAIL服务器聚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第107-127页 |
·需求的提出 | 第107-108页 |
·大型 E-MAIL服务器系统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| 第108-112页 |
·E-mail服务的访问特性 | 第108-109页 |
·大型e-mail服务器的功能需求 | 第109-110页 |
·现有大型系统e-mail系统实现方式 | 第110-112页 |
·FREEMAIL的系统结构设计 | 第112-119页 |
·系统结构 | 第112-113页 |
·FreeMail中单一登录点的实现 | 第113-117页 |
·Freemail的性能分析 | 第117-119页 |
·系统实现和性能测试 | 第119-121页 |
·系统的实现 | 第119-120页 |
·性能测试 | 第120-121页 |
·可扩展应用实现中的几个问题 | 第121-127页 |
·消除线性结构 | 第121-122页 |
·减少进程开销 | 第122-123页 |
·降低平均延迟 | 第123-124页 |
·全局信息的处理 | 第124-127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7页 |
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| 第137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