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·概述 | 第9页 |
| ·管桩发展概况、特点及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·管桩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9-10页 |
| ·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特点 | 第10-11页 |
| ·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适宜的地质条件 | 第11-12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2 预制桩技术概述 | 第14-23页 |
| ·钢管桩 | 第14-16页 |
| ·钢桩的类型 | 第14页 |
| ·特点和使用条件 | 第14-16页 |
| ·嵌岩H 型钢桩 | 第16-17页 |
| ·嵌岩H 型钢桩特点 | 第16页 |
| ·嵌岩H 型钢桩设计 | 第16-17页 |
| ·嵌岩H 型钢桩施工 | 第17页 |
| ·预制钢筋混凝土桩 | 第17-20页 |
| ·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·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施工方法 | 第18页 |
| ·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| 第18-20页 |
| ·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| 第20-23页 |
| ·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性能特点 | 第20-21页 |
| ·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工艺原理 | 第21页 |
| ·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 | 第21-23页 |
| 3 PHC 混凝土管桩设计 | 第23-31页 |
| ·工程说明 | 第23-24页 |
| ·工程背景 | 第23页 |
| ·地质情况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方案比选 | 第24-25页 |
| ·桩基设计 | 第25-30页 |
| ·持力层选择 | 第25-27页 |
| ·桩型选择 | 第27-28页 |
| ·桩的承载力 | 第28-29页 |
| ·桩长确定 | 第29页 |
| ·打桩结果分类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4 桩基施工 | 第31-46页 |
| ·施工特点及难点 | 第31页 |
| ·主要施工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施工顺序 | 第31页 |
| ·机械设备的选择 | 第31页 |
| ·用D6.2T 桩锤施打PHCφ400AB 长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| 第31-33页 |
| ·施工流程 | 第33-36页 |
| ·施工流程图 | 第33-34页 |
| ·施工过程 | 第34-36页 |
| ·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·沉桩完好率控制 | 第36-37页 |
| ·桩顶平面位移控制 | 第37-38页 |
| ·拔送桩器 | 第38页 |
| ·“封闭桩”施工 | 第38-39页 |
| ·施工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·轧机区 | 第39-41页 |
| ·板坯库 | 第41-42页 |
| ·钢卷库 | 第42-44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5 变形监测 | 第46-53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46页 |
| ·监测项目 | 第46-47页 |
| ·监测点的布置 | 第47-49页 |
| ·监测方法 | 第49页 |
| ·水平位移监测 | 第49页 |
| ·附属建筑物倾斜监测 | 第49页 |
| ·沉降观测 | 第49页 |
| ·观测精度 | 第49页 |
| ·首次观测 | 第49-50页 |
| ·监测频率 | 第50页 |
| ·监测项目报警值 | 第50-51页 |
| ·设定警戒值的目的 | 第50页 |
| ·警戒值确定的原则 | 第50页 |
| ·警戒值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| ·监测设备及监测要求 | 第51页 |
| ·监测设备 | 第51页 |
| ·监测要求 | 第51页 |
| ·监测资料 | 第51页 |
| ·监测结果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6 结论、建议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53页 |
| ·建议 | 第53页 |
| ·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