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研究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·都市圈理论与都市圈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·都市圈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6页 |
·增长极理论 | 第12-13页 |
·核心—边缘理论 | 第13页 |
·中心地理论 | 第13-14页 |
·空间结构理论 | 第14-15页 |
·产业集群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都市圈研究综述 | 第16-19页 |
·国外都市圈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都市圈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·评述 | 第19页 |
·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21页 |
2 都市圈的主要特征和实践意义 | 第21-23页 |
·都市圈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| 第21-23页 |
·都市圈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·都市圈的主要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都市圈的实践意义 | 第23页 |
3 福州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 | 第23-33页 |
·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国外比较典型的划分方法 | 第24页 |
·我国的都市圈划分实践 | 第24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初步划分 | 第25-27页 |
·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·经济距离计算 | 第26页 |
·引力和场强计算 | 第26-27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| 第27-33页 |
·计算过程与初步结果 | 第27-31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相关分析 | 第31-33页 |
4 福州大都市圈形成机理的初步分析 | 第33-43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形成的区域背景 | 第34-35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形成的区位条件 | 第34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 | 第34-35页 |
·政府对福州大都市圈形成的影响作用 | 第35-38页 |
·行政区划的变更 | 第35页 |
·城市规划的调整 | 第35-37页 |
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7-38页 |
·市场对福州大都市圈形成的烘托作用 | 第38-43页 |
·外商投资 | 第38-39页 |
·人口郊区化 | 第39-41页 |
·区域内城市主动合作 | 第41-43页 |
·产业链和产业集聚 | 第43页 |
5 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借鉴 | 第43-47页 |
·国外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借鉴 | 第43-46页 |
·充分发挥权威协调机构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作用 | 第44页 |
·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关系 | 第44页 |
·积极构建分工与协作发展体系 | 第44-45页 |
·建设强有力的都市圈核心城市 | 第45页 |
·发展综合性和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 | 第45-46页 |
·国内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借鉴 | 第46-47页 |
6 推进福州大都市圈健康、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| 第47-51页 |
·福州大都市圈发展的总体思路 | 第47-48页 |
·推进福州大都市圈发展的具体建议措施 | 第48-51页 |
·发展县域经济,统筹城乡发展 | 第48页 |
·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| 第48页 |
·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| 第48-49页 |
·提升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、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| 第49-50页 |
·建立都市圈协调机构,加强城市合作 | 第50-51页 |
7 结论 | 第51-53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51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51页 |
·研究局限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