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19页 |
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时域方法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·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·时域有限元方法的研究概况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贡献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7-19页 |
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铁氧体结环行器 | 第19-32页 |
·旋磁介质铁氧体 | 第19-24页 |
·铁氧体磁材料介绍 | 第19-21页 |
·磁矩进动方程 | 第21-22页 |
·无耗旋磁介质的张量磁导率 | 第22-24页 |
·旋磁介质铁氧体在FDTD中的模型处理 | 第24-31页 |
·模型一 | 第25-27页 |
·模型二 | 第27-28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28-3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外推方法结合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铁氧体结环行器 | 第32-45页 |
·概述 | 第32页 |
·改良的矩阵束方法结合FDTD方法 | 第32-37页 |
·建模 | 第32-33页 |
·改良的矩阵束方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3-34页 |
·应用MMP-FDTD混合方法对铁氧体环行器的仿真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支持向量基方法结合FDTD方法 | 第37-44页 |
·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7-39页 |
·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支持向量机方法中的应用 | 第39-41页 |
·应用PSO+LS-SVM-FDTD混合方法对铁氧体环行器的仿真分析 | 第41-4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短开路校准(SOC)技术结合FDTD方法 | 第45-58页 |
·概述 | 第45页 |
·SOC技术原理 | 第45-50页 |
·数值结果讨论 | 第50-57页 |
·微带不连续结构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有限周期结构分析 | 第52-5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迭代的三维交替方向隐格式时域有限差分(Iterative ADI-FDTD)方法 | 第58-78页 |
·概述 | 第58页 |
·Iterative ADI-FDTD的基本原理 | 第58-63页 |
·Iterative ADI-FDTD方法中的截断边界技术 | 第63-64页 |
·Iterative ADI-FDTD方法中的激励源 | 第64-65页 |
·数值结果及讨论 | 第65-77页 |
·腔体结构分析 | 第65-69页 |
·微波平面电路结构分析 | 第69-7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6 时域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论 | 第78-106页 |
·区域剖分和插值基函数的构造 | 第79-81页 |
·矢量基函数 | 第81-83页 |
·叠层(Hierarchical)矢量基函数 | 第82-83页 |
·两类TDFEM方法介绍 | 第83-85页 |
·基于麦克斯韦旋度方程的第一类TDFEM方法 | 第83-85页 |
·基于矢量波动方程的第二类TDFEM方法 | 第85页 |
·处理时间偏微分的几种策略 | 第85-88页 |
·各向异性介质完全匹配层(PML) | 第88-98页 |
·频域中的各向异性PML | 第88-92页 |
·TDFEM方法中的各向异性PML | 第92-98页 |
·数值结果分析 | 第98-10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7 预条件Krylov子空间迭代算法在TDFEM方法中的应用 | 第106-132页 |
·Krylov子空间迭代算法 | 第106-108页 |
·常用预条件技术在TDFEM方法中的应用 | 第108-124页 |
·预条件技术的基本思想 | 第108-109页 |
·几种常用预条件技术的介绍 | 第109-111页 |
·数值结果及讨论 | 第111-124页 |
·双步混合预条件技术在TDFEM方法中的应用 | 第124-131页 |
·双步混合预条件技术的基本思想 | 第124-125页 |
·矩阵压缩带宽技术(RCM) | 第125-126页 |
·数值结果及讨论 | 第126-13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8 一类区域分解的时域有限元方法(DDM TDFEM) | 第132-150页 |
·概述 | 第132-134页 |
·DDM TDFEM方法介绍 | 第134-136页 |
·PML及阻抗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136-138页 |
·一阶阻抗边界条件 | 第136-137页 |
·PML吸收边界条件 | 第137-138页 |
·数值计算结果 | 第138-14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49-150页 |
9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150-153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150-151页 |
·后续工作及展望 | 第151-153页 |
致谢 | 第153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4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164-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