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6页 |
| ·高等药用真菌天然活性产物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| ·高等食用真菌抗菌类天然活性产物研究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·高等食用真菌抗氧化活性类天然产物研究概述 | 第13页 |
| ·药用真菌液体发酵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·天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方法概述 | 第14-16页 |
| ·初步分离纯化 | 第14-15页 |
| ·吸附澄清技术 | 第14页 |
| ·沉淀纯化法 | 第14页 |
| ·膜过滤法 | 第14-15页 |
| ·高度纯化工艺技术 | 第15-16页 |
| ·置换色谱法 | 第15页 |
| ·重结晶法 | 第15页 |
| ·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15-16页 |
| ·亲和层析技术 | 第16页 |
| ·离子交换层析 | 第16页 |
| ·目标产物纯度检查 | 第16-17页 |
| ·功能活性成分结构的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| ·核磁共振(NMR) | 第17页 |
| ·质谱(MS) | 第17页 |
| ·红外光谱(IR) | 第17页 |
| ·紫外光谱(UV) | 第17页 |
| ·虎奶菇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2页 |
| ·虎奶菇简介 | 第17-18页 |
| ·虎奶菇的形态特征 | 第18页 |
| ·虎奶菇的生长习性和自然分布 | 第18-19页 |
| ·虎奶菇的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| 第19-22页 |
| ·虎奶菇的营养成分 | 第19-21页 |
| ·虎奶菇主要药用成分 | 第21页 |
| ·虎奶菇的药用价值 | 第21-22页 |
| ·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| ·茶多酚(Tea Polyphenols) | 第22-23页 |
| ·曲酸(Kojicacid) | 第23页 |
| ·乳酸链球菌素(Nisin) | 第23页 |
| ·天然食品防腐剂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| ·本课题选题依据 | 第24页 |
| ·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·本课题的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4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6-29页 |
| ·供试菌种 | 第26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6页 |
| ·薄层层析(TLC)显色剂 | 第26-27页 |
| ·主要药品 | 第27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7-2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9-41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浸膏制备 | 第29-30页 |
| ·菌丝体固体培养 | 第29页 |
| ·虎奶菇液体一级菌种制备 | 第29页 |
| ·虎奶菇液体发酵 | 第29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浸膏 | 第29-30页 |
| ·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| 第30页 |
| ·滤纸片法 | 第30页 |
| ·牛津杯法 | 第30页 |
| ·打孔法 | 第30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浸膏不同溶剂萃取物特性研究 | 第30-31页 |
| ·不同溶剂对浸膏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效果 | 第30-31页 |
| ·各溶剂浸膏萃取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| 第31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菌谱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机理的研究 | 第32页 |
| ·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| 第32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裂解率的测定 | 第32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与菌丝体粗提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| 第32-34页 |
| ·对羟基自由基(·OH)的清除作用 | 第33页 |
| ·DPPH 清除法 | 第33-34页 |
| ·还原力的测定 | 第34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| 第34-40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34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制备 | 第34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 TLC 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硅胶柱层析 | 第37-40页 |
| ·重结晶 | 第40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| 第40-41页 |
| ·核磁共振(NMR) | 第40页 |
| ·质谱(MS) | 第40页 |
| ·红外光谱(IR) | 第40页 |
| ·紫外光谱(UV) | 第40-41页 |
|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64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浸膏不同溶剂萃取物特性研究 | 第41-43页 |
| ·不同溶剂对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效果 | 第41-42页 |
| ·各溶剂萃取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| 第42-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菌谱的研究 | 第43-45页 |
| 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机理的研究 | 第45-47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| 第45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率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| 第46页 |
| ·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·虎奶菇菌丝体和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| 第47-49页 |
| ·DPPH 清除法 | 第47-48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| 第48页 |
| ·还原力的测定 | 第48-49页 |
| ·小结 | 第49页 |
| ·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| 第49-57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 TLC 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乙酸乙酯萃取物正相柱层析 | 第50-54页 |
| ·大柱粗分 | 第50-51页 |
| ·中柱细分 | 第51-52页 |
| ·小柱细分 | 第52-54页 |
| ·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分离层析 | 第54-56页 |
| 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·化合物结构鉴定 | 第57-64页 |
| ·化合物 A 的结构鉴定 | 第57页 |
| ·化合物 B 的结构鉴定 | 第57-63页 |
| 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4-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·讨论 | 第65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