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8页 |
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7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8-16页 |
·边缘区概论综述 | 第8-11页 |
·边缘区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| 第11-12页 |
·省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研究动态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路线:思路与方法 | 第16页 |
·总体思路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·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省(市)边缘区理论分析 | 第18-24页 |
·行政区经济 | 第18页 |
·省(市)边缘区 | 第18-20页 |
·核心区和边缘区 | 第18-19页 |
·“聚集-扩散效应”与省(市)边缘区 | 第19页 |
·省(市)边缘区时空演变规律 | 第19-20页 |
·省(市)边缘区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| 第20-21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:省(市)边缘区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 | 第20页 |
·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:省(市)边缘区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分析 | 第20-21页 |
·新制度经济学理论:省(市)边缘区经济发展整合理论分析 | 第21页 |
·省(市)边缘区经济发展主要障碍 | 第21-22页 |
·行政区划的壁垒 | 第21页 |
·地方经济利益的驱使 | 第21-22页 |
·现行经济体制的约束 | 第22页 |
·省(市)边缘区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| 第22-24页 |
·集聚-扩散效应协调机制 | 第22页 |
·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机制 | 第22-23页 |
·区域经济竞合发展协调机制 | 第23页 |
·区域合作博弈协调机制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省(市)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 | 第24-34页 |
·研究范围和划分依据:四川省环渝经济带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范围界定 | 第24页 |
·划分依据 | 第24-25页 |
·四川省环渝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| 第25-31页 |
·自然地理 | 第25页 |
·历史人文 | 第25页 |
·资源与环境 | 第25-26页 |
·交通运输 | 第26-27页 |
·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7-31页 |
·四川省环渝经济带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| 第31-34页 |
·资源优势突出 | 第31-32页 |
·交通网络发展空间强大 | 第32页 |
·区位边缘性和经济欠发达 | 第32页 |
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 | 第32页 |
·日渐突出的区位优势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四川省环渝经济带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| 第34-49页 |
·政治、文化边缘性评价 | 第34页 |
·经济边缘性评价 | 第34-37页 |
·空间范围的边缘性 | 第34-35页 |
·经济边缘度评价 | 第35-37页 |
·核心区对边缘区经济引力评价 | 第37-47页 |
·引力模型的文献综述 | 第37-38页 |
·经济引力模型的构建[44] | 第38-39页 |
·成都市、重庆市对环渝经济带的经济引力测算 | 第39-47页 |
·总结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四川省环渝经济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| 第49-56页 |
·配套模式 | 第49-50页 |
·调整产业规划,突出差异和互补的发展战略 | 第49-50页 |
·优化城市功能 | 第50页 |
·统筹城乡建设 | 第50页 |
·融入模式 | 第50-52页 |
·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| 第51页 |
·拓展合作空间 | 第51-52页 |
·区域联动发展 | 第52页 |
·通道模式 | 第52-53页 |
·完善交通网络 | 第52-53页 |
·产业支撑 | 第53页 |
·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| 第53页 |
·独立模式 | 第53-56页 |
·进一步夯实自身经济综合发展能力 | 第54页 |
·“四带动”联动发展战略 | 第54-55页 |
·进一步扩权强县,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| 第55-56页 |
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56-58页 |
·省(市)边缘区经济发展模式 | 第56页 |
·论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附录 A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