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普通生物学论文--水生生物学论文--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

苏州河生态恢复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动态变化

中文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4页
第一章 前言第14-30页
 1 浮游植物概念及其功能特点第14-15页
   ·浮游植物概念第14-15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的生态学功能第15页
 2 受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研究第15-19页
   ·浮游植物评价水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方法第15-18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18页
   ·受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研究概况第18-19页
 3 浮游动物概念及其功能特点第19-25页
   ·浮游动物概念第19-20页
   ·浮游动物的生态学功能第20-21页
   ·浮游动物研究概况第21-25页
 4 研究区域概况第25-28页
   ·苏州河水质概况第26页
   ·苏州河底泥状况第26-27页
   ·苏州河浮游生物群落第27页
   ·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第27页
   ·着生生物群落第27-28页
   ·高等水生植物群落第28页
   ·鱼类群落第28页
 5 本研究目的、意义和内容第28-30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第28-29页
   ·本研究的内容第29-30页
第二章 苏州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第30-51页
 1 研究方法第30-33页
   ·采样点设置第30-31页
   ·水样的采集与处理第31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的种类鉴定第31-32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的数量测定第32页
   ·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第32-33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33-46页
   ·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现状第33-38页
   ·苏州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现状第38-42页
   ·苏州河指示物种的选择第42-46页
 3 讨论第46-49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第46-47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第47-48页
   ·浮游生物对水体的指示第48-49页
 4 小结第49-51页
第三章 理化因子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第51-60页
 1 研究方法第51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51-57页
   ·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种类数的影响第51-53页
   ·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密度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·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第55-57页
 3 讨论第57-59页
   ·浮游植物与水温第57-58页
   ·浮游植物与氮磷第58页
   ·浮游植物与COD_(cr)第58页
   ·浮游植物与其他环境因子第58-59页
 4 小结第59-60页
第四章 浮游植物与生物因子——浮游动物的关系研究第60-67页
 1 结果与分析第60-65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种类数与浮游动物种类数的关系第60-61页
   ·浮游植物密度与浮游动物密度的关系第61-62页
   ·浮游植物Shannon-Weaver多样性指数与浮游动物Shannon-Weaver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第62-63页
   ·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关系第63-64页
   ·浮游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浮游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关系第64-65页
 2 讨论第65-66页
   ·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65页
   ·利用浮游动物控制浮游植物的大爆发第65-66页
 3 小结第66-67页
第五章 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第67-86页
 1 研究方法第67-68页
   ·群落类型的划分原则第67页
   ·优势种的确定第67页
   ·理化因子的选择第67页
   ·水质数据的处理第67-68页
   ·综合水质指数的计算第68页
   ·水质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藕合第68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68-82页
   ·优势类型的划分第68-69页
   ·水质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第69-82页
 3 讨论第82-83页
   ·优势类型第82-83页
   ·优势种第83页
 4 小结第83-86页
   ·水温第83-84页
   ·总磷第84页
   ·总氮第84页
   ·氨氮第84页
   ·COD_(cr)第84页
   ·综合水质指数第84页
   ·总结第84-86页
第六章 总结第86-89页
 1 结论第86-88页
   ·苏州河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第86-87页
   ·环境因子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87页
   ·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87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水质变化的关系第87-88页
 2 研究展望第88-89页
附录1第89-90页
附录2第90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101页
后记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克隆植物结缕草对资源互补型异质生境的生态响应与功能分工效应
下一篇:苏州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与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