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新闻学、新闻事业论文--新闻学论文

论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前言第12-14页
第一章 失重、失效:科技新闻传播现状第14-23页
   ·科技发展与科技新闻传播第14-16页
     ·科技:举足轻重的角色第14页
     ·科技需要传播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大众媒介:公众理解科学的主渠道第15-16页
   ·科技传播、科技新闻传播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科技传播第16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第16-17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传播的窘境第17-23页
     ·传播失重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·中西方科技新闻量的比较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科技新闻与其它种类新闻的比较第18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外科技记者素质比较第18-19页
     ·传播失效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·假科技、伪科技新闻频繁出现第19页
       ·中西方科技新闻质量的比较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·公民科学素质的比较第21-23页
第二章 科技新闻传播窘境原因分析第23-30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传播弱势原因分析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市场导向原因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受众科学文化素养原因第24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记者专业素质原因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传播惯性原因第25页
   ·解决传——受矛盾是关键第25-30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受众市场广大第25-27页
     ·受众市场需要传者成功激活第27-28页
     ·人文化传播:解决传受矛盾的新思维第28-30页
第三章 科技新闻传播新思路——人文化传播第30-40页
   ·科技新闻本身的人文属性要求第30-35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第31-32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与人文知识第32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与理性意识第32-34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与审美智趣第34-35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的受众要求第35-38页
     ·科技新闻受众心理研究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·回避生涩的科学术语第36页
       ·回避抽象的科学原理第36页
       ·回避单纯的科技事件第36-37页
     ·“受众本位”改进科技新闻的传播理念第37-38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的时代要求第38-40页
     ·新闻改革“三贴近”的要求第38页
     ·媒体竞争的要求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第39-40页
第四章 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的制作理念与技巧研究第40-56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制作理念研究第40-47页
     ·故事化模式第40-42页
     ·套餐模式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参与模式第43-45页
     ·幻想模式第45-46页
     ·竞赛评选模式第46页
     ·媒介联动模式第46-47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技巧研究第47-56页
     ·人文化的内容选取角度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·从结合部位寻找科技新闻的新视角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寻找受众关心和关心受众的角度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·寻找受众感兴趣的角度第49页
     ·做好解释、翻译工作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用好背景资料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做好文字修辞功夫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·形象化的细节描写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·比喻、拟人手法巧用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替代、夸张法妙用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新颖的标题第54页
     ·必要的模糊第54-56页
第五章 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的误区第56-63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的误区第56-61页
     ·从通俗滑向庸俗甚至低俗第56-57页
     ·追求猎奇、轰动第57-58页
     ·过度的人文关怀第58-60页
     ·对无科学价值的新闻进行炒作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极端化报道第61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应坚守的原则第61-63页
     ·一定条件的迎合受众并引导受众第61-62页
     ·加深科技新闻的科技内涵第62页
     ·坚守真实性和科学性第62-63页
第六章 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对记者的要求第63-71页
   ·科学精神第63-65页
   ·科学知识第65-66页
   ·善于和科学家沟通第66-67页
   ·坚持以人为本第67-68页
   ·科技新闻传播呼吁策划型新闻人才第68-71页
结论第71-72页
参考资料第72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情况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研究
下一篇: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形态特征和文化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