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4页 |
·基于模型的单目跟踪应用介绍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本文的主要组织结构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| 第19-31页 |
·头部几何模型介绍 | 第19-22页 |
·刚体的运动及照相机成像原理 | 第22-27页 |
·刚体运动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透视投影模型 | 第23-24页 |
·图像坐标系、摄像机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 | 第24-26页 |
·透视投影成像 | 第26-27页 |
·灰度变化约束(Brightness Change Constraint Equation) | 第27-29页 |
·图像相关度(Image Correlation)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帧间姿态估计 | 第31-39页 |
·概述 | 第31-32页 |
·头部模型 | 第32-34页 |
·基于灰度约束的帧间姿态估计 | 第34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持续跟踪过程中的鲁棒性处理 | 第39-49页 |
·概述 | 第39-40页 |
·图像SIFT特征点以及基于SIFT特征点的配准算法 | 第40-43页 |
·图像SIFT特征点 | 第40-41页 |
·基于SIFT特征点的配准 | 第41-42页 |
·基于SIFT特征配准与基于图像相关度配准的结合 | 第42-43页 |
·视角外观模型 | 第43-48页 |
·视角外观模型是什么 | 第43-44页 |
·基准帧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·模型配准算法的误差 | 第45-46页 |
·模型姿态参数的更新 | 第46页 |
·多层视角外观模型 | 第46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程序与算法分析 | 第49-58页 |
·关键数据结构及在系统实现中的具体形式 | 第49-52页 |
·灰度图像的存放格式以及在内存中的表示 | 第49页 |
·图像数据缓冲区(Buffer) | 第49页 |
·图像梯度 | 第49-50页 |
·运动姿态的表示方法 | 第50页 |
·多层视角模型中关键帧模板的存储结构 | 第50-52页 |
·关键步骤伪代码描述 | 第52-55页 |
·初始化处理 | 第52-53页 |
·基于图像相关度的单次配准算法 | 第53-54页 |
·基于特征的多层视角模型配准算法 | 第54-55页 |
·利用多层视角模型进行配准的算法复杂度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算法执行效率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实验及分析 | 第58-67页 |
·概述 | 第58页 |
·实验设备以及参数设置介绍 | 第58-59页 |
·正常光照下多种运动姿态的跟踪结果 | 第59-64页 |
·利用多层视角外观模型进行无尺度变化时的跟踪 | 第59-61页 |
·利用多层视角外观模型进行头部尺度变化时的跟踪 | 第61页 |
·利用多层视角外观模型处理遮蔽后的姿态恢复 | 第61-62页 |
·当脸部出现明显的表情变化时的持续跟踪 | 第62-64页 |
·头部姿态跟踪与虚拟环境 | 第64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70页 |
·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| 第67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67-68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68页 |
·后续的工作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