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5页 |
引言 | 第5-8页 |
一、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的兴盛背景 | 第8-16页 |
(一) 政治的发展与思想的变革 | 第8-11页 |
(二) 城市经济与出版印刷业的兴盛 | 第11-12页 |
(三) 通俗小说自身的繁荣 | 第12-14页 |
(四) 小说批评选择"评点"形式的必然性 | 第14-16页 |
二、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的特点 | 第16-23页 |
(一) 通俗小说评点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 | 第16-17页 |
(二) 通俗小说评点是多位一体的 | 第17-20页 |
(三) 通俗小说评点的理论内容具有民族性 | 第20-21页 |
(四) 通俗小说评点的外在形态符号具有很大的审美空间 | 第21-22页 |
(五) 横向比照中看明清通俗小说评点 | 第22-23页 |
三、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家的主体性考察 | 第23-29页 |
(一) 态度上,小说评点家自觉进行再创作 | 第24-25页 |
(二) 实践上,将个人主体思想和个性心灵体现于评点中 | 第25-27页 |
(三) 传播角度,小说评点者亦是重要角色 | 第27-29页 |
四、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的功用 | 第29-37页 |
(一) 不断修改、完善小说原作 | 第29-30页 |
(二) 产生广告效应,促进小说传播 | 第30-31页 |
(三) 引导、帮助读者阅读 | 第31-32页 |
(四) 小说评点与小说续书的关系 | 第32-37页 |
小结 | 第37-39页 |
注释 | 第39-43页 |
参考书目 | 第43-4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