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先秦哲学(~前220年)论文--儒家论文--荀子(荀况,公元前313~前238年)论文

荀子“比性起伪”思想中的管理学意义

内容提要第1-5页
Summary第5-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8-10页
第二章 “化性起伪”管理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0-20页
 第一节 “性恶论”的产生第10-15页
  一、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人性说第11-12页
  二、与孟子“性本善”的悖论第12-14页
  三、对先秦各家人性问题研究的综合第14-15页
 第二节 人性预设中的善恶转化第15-17页
  一、“恶”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第15页
  二、“恶”转化为“善”存在可能第15-16页
  三、“伪”使“恶”转化为“善”第16-17页
 第三节 “化性起伪”的深层次构架第17-20页
  一、“人心”的清浊之分第17-18页
  二、“学心”的改造实践第18页
  三、“诚心”的修养之境第18-20页
第三章 “化性起伪”思想中的管理学解析第20-32页
 第一节 “化性起伪”中的管理主体第20-22页
  一、“尽伦尽制”之人方能担起管理重任第20-21页
  二、管理主体的自我修身第21-22页
 第二节 “化性起伪”中的管理目标第22-25页
  一、管理主体“勤政爱民”第22-23页
  二、君民“上下皆富”目标第23-24页
  三、“养人之欲”“给人之求”目标第24-25页
 第三节 “化性起伪”中的管理策略第25-32页
  一、荀子思想中蕴含的基本管理模式第25-27页
  二、重用贤才能士管理国家第27-29页
  三、建立平稳有序的社会组织生活体系第29-30页
  四、多种渠道激发管理效能第30-32页
第四章 “化性起伪”思想中的管理学意义第32-38页
 第一节 隆礼重法第32-33页
 第二节 群居和一第33-35页
 第三节 制天命而用之第35-38页
  一、“不求知天”第35-36页
  二、“应天顺天”第36-38页
第五章 结论第38-39页
参考文献第39-42页
中文摘要第42-44页
Abstract第44-46页
后记第46页

论文共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社会转轨时期的经济伦理变异与重构
下一篇:库恩的范式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