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前言 | 第11-21页 |
一、 研究动因与背景 | 第11-14页 |
(一)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| 第11-12页 |
(二) 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关注病人的自身体验和病人赋权 | 第12-13页 |
(三) 慢性病中的内在健康与生活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 研究问题 | 第14页 |
三、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四、 研究方法的选取和技术路线 | 第14-21页 |
(一) 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理论 | 第15页 |
(二) 扎根理论的优势——质化与量化技术的结合 | 第15页 |
(三) 扎根理论方法学的重要原则 | 第15-21页 |
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和文献回顾 | 第21-35页 |
一、 内在健康哲学的理论分析 | 第21-26页 |
(一) 疾病中的健康概念与相关研究 | 第21-22页 |
(二) 健康意识拓展理论和相关研究 | 第22-23页 |
(三) 疾病不确定感后的积极意义 | 第23页 |
(四) 积极适应 | 第23页 |
(五) 走向转变 | 第23-24页 |
(六)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带病延年”哲学 | 第24页 |
(七) 健康的主观价值特点分析 | 第24-26页 |
二、 健康赋权观及其在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 | 第26-31页 |
(一) 赋权的起源 | 第26页 |
(二) 赋权的基本含义 | 第26页 |
(三) 健康赋权的内涵与理论分析 | 第26-28页 |
(四) 健康赋权的层次和策略 | 第28-29页 |
(五) 健康赋权的测量与影响因素 | 第29-31页 |
三、 内在力量理论的研究分析 | 第31-33页 |
(一) 内在力量理论 | 第31-32页 |
(二) 对内在力量的荟萃分析 | 第32-33页 |
四、 内在健康、内在力量与健康赋权的相互联系 | 第33-34页 |
五、 小结 | 第34页 |
六、 操作性定义 | 第34-35页 |
第三部分 健康赋权理论框架的发展过程 | 第35-50页 |
一、 准备过程 | 第35-36页 |
(一) 悬置先入之见,保持一种发现的态度 | 第35-36页 |
(二) 保护人权的措施 | 第36页 |
二、 资料收集方法 | 第36-42页 |
(一) 研究参与者 | 第36页 |
(二) 抽样方法 | 第36-37页 |
(三) 以深入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 | 第37-42页 |
三、 资料的转录和分析 | 第42-50页 |
(一) 访谈资料的转录 | 第42-43页 |
(二) 三级编码和不断比较的方法 | 第43-46页 |
(三) 撰写备忘录 | 第46-47页 |
(四) 确保研究信效度和严谨性的方法 | 第47-50页 |
第四部分 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理论框架的内涵 | 第50-81页 |
一、 研究的人口学资料 | 第50-51页 |
二、 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的理论框架 | 第51-81页 |
(一) 我国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的概念内涵 | 第51-52页 |
(二) 我国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理论的要素构成 | 第52-77页 |
(三) 小结 | 第77-81页 |
第五部分 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理论框架解析与应用 | 第81-98页 |
一、 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理论框架的合理性论证 | 第81-87页 |
(一) 对自我、亲情、社会三者互动的解读 | 第81-82页 |
(二)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印证 | 第82-83页 |
(三) 与国外老年健康赋权模式的比较及分析 | 第83-86页 |
(四) 与内在力量理论的比较和分析 | 第86-87页 |
二、 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理论框架的应用性分析 | 第87-98页 |
(一) 中华传统文化——健康赋权理论框架的根基 | 第87-93页 |
(二) 社会的力量贯穿于老年健康赋权的全过程 | 第93-98页 |
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| 第98-100页 |
一、 研究结论 | 第98页 |
二、 研究的创新性 | 第98-99页 |
三、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99页 |
四、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| 第99-100页 |
附录 1 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护理质性研究 | 第100-105页 |
附录 2 个人信息调查表 | 第105-106页 |
附录 3 知情同意书 | 第106-107页 |
附录 4 访谈提纲 | 第107-108页 |
附录 5 访谈转录稿(节选) | 第108-113页 |
附录 6 访谈资料分析思路表(节选) | 第113-114页 |
文献综述 “疾病中的健康”:解读健康新视角 | 第114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3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| 第130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