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7-8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8-9页 |
·景观 | 第8页 |
·城市景观 | 第8页 |
·视觉环境 | 第8-9页 |
·研究意义和目标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0-12页 |
·总体思路 | 第10页 |
·研究平台 | 第10页 |
·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景观视觉环境控制的理论及实践 | 第12-38页 |
·城市景观视觉环境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2-18页 |
·城市意象理论(city image) | 第12页 |
·城市景观视觉设计要素及组织理论 | 第12-15页 |
·城市景观分析评价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纺锤形眺望控制 | 第16-18页 |
·国外城市景观视觉环境控制实践 | 第18-31页 |
·法国相关研究及实践 | 第18-22页 |
·英国相关研究及实践 | 第22-25页 |
·美国 | 第25-28页 |
·加拿大──温哥华 | 第28-29页 |
·小结 | 第29-31页 |
·国内城市景观视觉环境控制实践 | 第31-36页 |
·青岛 | 第31-32页 |
·苏州 | 第32页 |
·西安 | 第32-33页 |
·香港景观视觉环境控制实践 | 第33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城市视觉环境控制多因子分析法 | 第38-48页 |
·视觉环境多因子分析法总体思路 | 第38页 |
·现状调查、研究 | 第38-39页 |
·地块划分 | 第39页 |
·多因子选择 | 第39-42页 |
·影响因子的特点 | 第39-40页 |
·多因子选择原则 | 第40页 |
·多因子分析法主要影响因子选择 | 第40-42页 |
·多因子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因子计算 | 第42页 |
·多因子综合 | 第42-43页 |
·GIS在数据统计、分析及表现中的应用 | 第43-47页 |
·城市数字高程模型构造原理 | 第43-46页 |
·叠加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“岳阳楼─文庙”景区视觉环境控制多因子分析法规划实践 | 第48-66页 |
·工作内容及思路 | 第48页 |
·规划区基本情况 | 第48-49页 |
·规划区整体景观构成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规划区及周边地域主要景点确认及分级 | 第49-50页 |
·观赏线路确认 | 第50页 |
·地块划分 | 第50-52页 |
·主要影响因子的选择及量化 | 第52-58页 |
·主要影响因子选择 | 第52页 |
·主要影响因子指标量化 | 第52-58页 |
·多因子综合 | 第58-60页 |
·单因子评价结果叠加复合 | 第58-59页 |
·特殊情况对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的修正 | 第59页 |
·多因子最终结果 | 第59-60页 |
·主要成果及结论 | 第60-63页 |
·与原控规高度控制比较 | 第63页 |
·规划研究实施情况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66-69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6-67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67页 |
·应用前景 | 第67页 |
·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附录A 论文附表 | 第73-88页 |
附表一:研究区可建建筑高度多因子评价数据汇总表 | 第73-87页 |
附表二:研究区地块划分编号表 | 第87-88页 |
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实践情况 | 第88页 |
一、论文发表情况 | 第88页 |
二、参与科研、设计实践项目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