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20页 |
| ·引言 | 第8页 |
| ·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| 第8-13页 |
| ·TiO_2的晶型及结构 | 第8-9页 |
| ·半导体的能带 | 第9-11页 |
| ·半导体多相光催化过程 | 第11-12页 |
| ·半导体光催化动力学 | 第12-13页 |
| ·稀土掺杂纳米TiO_2的概况 | 第13-17页 |
| ·稀土的特性 | 第14页 |
| ·稀土掺杂纳米TiO_2的制备 | 第14-15页 |
| ·掺杂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| 第15-16页 |
| ·稀土掺杂TiO_2的作用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染料和农药污染的治理 | 第17-18页 |
| ·染料方面 | 第17-18页 |
| ·农药方面 | 第18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案 | 第20-28页 |
| ·实验原料 | 第20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0-21页 |
| ·工艺流程及控制因素 | 第21-24页 |
| ·工艺流程 | 第21页 |
| ·控制因素 | 第21-24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的本质 | 第22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4页 |
| ·实验方案的选择 | 第24页 |
| ·原料的选择 | 第24页 |
| ·热处理温度的选择 | 第24页 |
| ·降解工艺的选择 | 第24页 |
| ·分析测试方法及目的 | 第24-28页 |
| ·光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5-27页 |
| ·XRD 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SEM 分析 | 第26页 |
| ·EDS分析 | 第26页 |
| ·FT-IR分析 | 第26页 |
| ·UV-vis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光催化性能的测试 | 第27-28页 |
| ·染料降解的检测 | 第27页 |
| ·有机磷农药降解的检测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稀土掺杂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8-42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制备纳米TiO_2粉体 | 第28-29页 |
| ·制备原理 | 第28-29页 |
| ·制备过程 | 第29页 |
| ·纳米TiO_2粉体的表征 | 第29-41页 |
| ·XRD分析 | 第29-36页 |
| ·纯TiO_2体系的XRD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·镧、铈单掺杂TiO_2体系的XRD分析 | 第31-34页 |
| ·稀土-过渡金属共掺杂TiO_2体系的XRD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FE-SEM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·EDS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·FT-IR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UV-vis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四章 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| 第42-5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2-4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·表征方法 | 第43-4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4页 |
| ·紫外光空白实验 | 第46页 |
| ·溶液初始浓度对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稀土La~(3+)和Ce~(3+)单掺杂对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Fe~(3+)单掺杂单对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稀土-金属共掺杂对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| ·染料甲基橙降解的动力学研究 | 第52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第五章 有机磷农药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| 第56-67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6-5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6-57页 |
| ·表征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5页 |
| ·不同光照对TiO_2光催化降解氯胺磷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·光催化剂用量对TiO_2光催化降解氯胺磷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| ·溶液初始浓度对TiO_2光催化降解氯胺磷的影响 | 第60页 |
| ·稀土掺杂浓度对TiO_2光催化降解氯胺磷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| ·不同温度热处理对TiO_2光催化降解氯胺磷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| ·溶液初始pH值对TiO_2光催化降解氯胺磷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| ·有机磷农药氯胺磷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第六章 主要结论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