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8页 |
| 一、选题目的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| (一) 八十年代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九十年代的研究特点 | 第13页 |
| (三) 九十年代以后专题研究 | 第13-16页 |
| (四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(一) 文献分析法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历史的分析方法 | 第17页 |
| (三) 比较的分析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新民路径的选择及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形成、地位和目的 | 第18-22页 |
| 一、新民救国路径的最终确立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形成及地位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新民的目的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2-38页 |
| 一、梁启超新民思想的逻辑起点 | 第22-24页 |
| (一) “动”的哲学观和天演思想 | 第22页 |
| (二) 从臣民到国民、公民 | 第22-23页 |
| (三) 以“群”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新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4-38页 |
| (一) 以德为本:“公德与私德” | 第25-27页 |
| (二) 国家思想 | 第27-30页 |
| (三) 权利和义务观念 | 第30-32页 |
| (四) 进取冒险精神与尚武 | 第32-34页 |
| (五) 自治 | 第34-36页 |
| (六) 政治能力 | 第36-38页 |
| 第四章 培育新民的途径 | 第38-42页 |
| 一、开学校,办教育 | 第38-39页 |
| 二、办报馆,开视听 | 第39-40页 |
| 三、译西书,尚新论 | 第40页 |
| 四、新小说,启民智 | 第40-42页 |
| 第五章 对新民思想的评价及对现实的启发意义 | 第42-48页 |
| 一、对新民思想的评价 | 第42-44页 |
| 二、新民思想对现实的启发意义 | 第44-48页 |
| (一) 重新认清革命的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,珍视现有体制,坚持改革开放 | 第44-45页 |
| (二) 重视传统文化 | 第45页 |
| (三) 培养公德意识,道德和法律并重 | 第45-46页 |
| (四) 培养积极进取精神,提倡有序竞争 | 第46页 |
| (五) 改革教育体制 | 第46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