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江堰流域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”研究--兼对“府南河上游安龙可持续发展项目村”的考察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. 绪论 | 第10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2-21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相关思想 | 第12-13页 |
| ·农村发展之路 | 第13-19页 |
| ·生态农业及生态农村 | 第19-21页 |
| ·思路 | 第21-23页 |
| 2.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研究 | 第23-32页 |
| ·概念界定 | 第23-24页 |
| ·农村生态环境评判标准 | 第24-26页 |
| ·生态系统标准 | 第24-25页 |
| ·灰箱系统标准 | 第25-26页 |
| ·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| 第26-29页 |
| ·农业现代化污染严重 | 第26-27页 |
| ·生活污水、固体垃圾得不到处理 | 第27-28页 |
| ·禽畜粪便污染加剧 | 第28页 |
| ·乡镇企业污染突出 | 第28页 |
| ·城市工业“三废”污染向农村蔓延 | 第28-29页 |
| ·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·农业生产 | 第29-30页 |
| ·农民生活 | 第30-32页 |
| 3. 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设计 | 第32-54页 |
| ·都江堰流域概况及特征 | 第32-34页 |
| ·都江堰流域概况 | 第32-33页 |
| ·都江堰流域基本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·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| 第34-51页 |
| ·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| 第34-38页 |
| ·模式的要素设计 | 第38-48页 |
| ·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| 第48-49页 |
| ·模式实施步骤 | 第49-51页 |
| ·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评价体系 | 第51-54页 |
| ·硬件指标 | 第51页 |
| ·持续性指标 | 第51-52页 |
| ·自然资源指标 | 第52-53页 |
| 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评价体系 | 第53-54页 |
| 4. 对安龙项目村的考察 | 第54-65页 |
| ·项目概况 | 第54-57页 |
| ·项目村概况 | 第54-55页 |
| ·项目设立背景 | 第55页 |
| ·项目实施团队 | 第55页 |
| ·项目设计思路 | 第55-56页 |
| ·项目目标 | 第56-57页 |
| ·安龙项目村调查结果 | 第57-60页 |
| ·沼气池 | 第57-58页 |
| ·灰水处理+生态厕所 | 第58页 |
| ·垃圾处理 | 第58页 |
| ·有机农业 | 第58-59页 |
| ·其它 | 第59-60页 |
| ·安龙项目村调查结果分析 | 第60-63页 |
| 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未建立起来 | 第60页 |
| ·项目持续性不容乐观 | 第60-61页 |
| ·项目参与程度影响巨大 | 第61-62页 |
| ·硬件设施地区分布不均 | 第62-63页 |
| ·参与者年龄差异大 | 第63页 |
| ·对安龙项目村的建议 | 第63-65页 |
| ·增加硬件设施数量 | 第63-64页 |
| ·构建和谐氛围 | 第64页 |
| ·注重品牌建设 | 第64-65页 |
| 5. 讨论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| 附录 | 第70-76页 |
| 后记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9页 |
|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