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| ·概述 | 第12页 |
| ·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| 第12-23页 |
| ·静力理论 | 第13-14页 |
| ·反应谱理论 | 第14-17页 |
| ·动力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·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| 第18-23页 |
| ·既有损伤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| ·既有损伤结构评估用荷载取值 | 第23-24页 |
| ·损伤构件的恢复力特性 | 第24页 |
| ·既有损伤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| 第24页 |
| ·既有损伤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6-27页 |
| 第2章 既有结构损伤状态评估 | 第27-44页 |
| ·既有结构损伤评估方法 | 第28-30页 |
| ·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现状 | 第30-34页 |
| ·材料层次的地震损伤评估 | 第30-31页 |
| ·构件层次的地震损伤评估 | 第31-33页 |
| ·结构层次的地震损伤评估 | 第33-34页 |
| ·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模型 | 第34-41页 |
| ·单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| 第35-36页 |
| ·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| 第36-37页 |
| ·可识别参数表示的地震损伤模型 | 第37-41页 |
| ·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算例 | 第41-44页 |
| ·模型试验概况 | 第41-42页 |
| ·模型结构试验前后动力特性比较 | 第42页 |
| ·模型结构层间刚度识别与损伤评定 | 第42-44页 |
| 第3章 既有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| 第44-77页 |
| ·模型结构震动台试验综述 | 第44-53页 |
| ·试验概况 | 第44-45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45-53页 |
| ·模型结构S10F振动台试验 | 第53-62页 |
| ·模型结构试验现象 | 第53-56页 |
| ·模型结构动力特性 | 第56-58页 |
| ·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 | 第58-59页 |
| ·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| 第59-61页 |
| ·模型结构扭转反应 | 第61-62页 |
| ·模型结构S10DF振动台试验 | 第62-71页 |
| ·模型结构试验现象 | 第62-65页 |
| ·模型结构动力特性 | 第65-67页 |
| ·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 | 第67-68页 |
| ·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| 第68-70页 |
| ·模型结构扭转反应 | 第70-71页 |
| ·模型结构S10F与S10DF地震反应比较分析 | 第71-77页 |
| ·动力特性 | 第71-73页 |
| ·加速度反应 | 第73-74页 |
| ·位移反应 | 第74-75页 |
| ·扭转反应 | 第75-77页 |
| 第4章 既有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| 第77-102页 |
| ·静力非线性方法概述 | 第77-88页 |
| ·建立能力(pushover)曲线 | 第78-80页 |
| ·能力曲线转换为能力谱曲线 | 第80-82页 |
| ·建立需求(demand)曲线 | 第82-86页 |
| ·弹性(或设计)反应谱转换为ADRS格式谱 | 第86-87页 |
| ·确定性能点 | 第87-88页 |
| ·既有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推覆分析 | 第88-102页 |
| ·水平侧向力加载模式 | 第89-90页 |
| ·塑性铰定义 | 第90-91页 |
| 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推覆分析实例 | 第91-102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2-105页 |
| ·结论 | 第102-103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03-104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| 第104-105页 |
| 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0页 |
|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