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泥与秸秆堆肥过程中氮、磷形态变化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7页 |
·城市污泥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来源 | 第11页 |
·污泥中的养分 | 第11-12页 |
·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 | 第12-15页 |
·卫生填埋 | 第13页 |
·污泥投海 | 第13页 |
·污泥焚烧 | 第13-14页 |
·土地利用 | 第14-15页 |
·污泥堆肥 | 第15页 |
·污泥的堆肥化技术 | 第15-22页 |
·堆肥技术的发展历史 | 第16页 |
·堆肥化原理 | 第16-18页 |
·堆肥原料 | 第18页 |
·堆肥化参数及过程控制 | 第18-22页 |
·氮素的转变与损失 | 第22-23页 |
·堆肥过程中的氮素形态变化 | 第22-23页 |
·堆肥过程中的有机氮形态变化 | 第23页 |
·磷形态变化 | 第23-24页 |
·堆肥过程中的磷素形态变化 | 第23-24页 |
·堆肥过程中无机磷形态变化 | 第24页 |
·秸秆在堆肥中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·秸秆的结构特点 | 第24-25页 |
·秸秆在堆肥中的应用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添加不同秸秆对污泥堆肥过程的影响 | 第27-38页 |
·引言 | 第27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27-29页 |
·气路系统 | 第28-29页 |
·水路系统 | 第29页 |
·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试验材料、调理剂及其性质 | 第29-30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0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结果 | 第31-36页 |
·温度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·表观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含水率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·pH 的变化 | 第34页 |
·EC 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·种子发芽试验 | 第35-36页 |
·结论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添加不同秸秆对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的影响 | 第38-48页 |
·引言 | 第38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38页 |
·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试验材料、调理剂及其性质 | 第3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8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 | 第39-46页 |
·TN 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·TKN(W)的变化 | 第40-41页 |
·NH_4~+-N 的变化 | 第41-42页 |
·NO_3~--N 的变化 | 第42-43页 |
·有机氮的变化 | 第43-46页 |
·结论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添加不同秸秆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磷素的影响 | 第48-63页 |
·引言 | 第48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48页 |
·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试验材料、调理剂及其性质 | 第4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8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结果 | 第49-61页 |
·总磷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·速效磷的变化 | 第50-51页 |
·有机磷的变化 | 第51-52页 |
·无机磷浸提形态的变化—Hedley 分级法 | 第52-56页 |
·无机磷浸提形态的变化—Chang 分级法 | 第56-60页 |
·Chang 分级法与Hedley 分级法的比较 | 第60-61页 |
·结论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| 第63-66页 |
·结论 | 第63-65页 |
·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