卞闵杨地区构造样式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7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·伸展构造 | 第10-13页 |
·走滑构造 | 第13-14页 |
·卞闵杨工区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的主要认识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8页 |
·构造位置 | 第17-18页 |
·勘探历程 | 第18-19页 |
·构造层 | 第19-25页 |
·前震旦系深构造层 | 第21页 |
·震旦系-中三叠统中构造层 | 第21-22页 |
·上三叠统-新生界浅构造层 | 第22-25页 |
·区域构造 | 第25-28页 |
·凹陷边界断层和内部主要断层 | 第25-27页 |
·凹陷内断裂展布与郯庐断裂关系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构造样式 | 第28-43页 |
·工区主要断层 | 第28-31页 |
·卞1 断层 | 第29-30页 |
·杨1 断层 | 第30页 |
·闵2 断层 | 第30页 |
·闵4 断层 | 第30页 |
·闵6 断层 | 第30-31页 |
·断层的级别划分 | 第31-33页 |
·一级断层 | 第31页 |
·二级断层 | 第31-32页 |
·三级断层 | 第32页 |
·四级断层 | 第32页 |
·五级断层 | 第32-33页 |
·断层的剖面组合样式 | 第33-38页 |
·断层的剖面样式 | 第33-37页 |
·断层的剖面组合样式 | 第37-38页 |
·断层的平面组合样式 | 第38-40页 |
·断层的构造背景成因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中央隆起带成因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滚动背斜成因分析 | 第42页 |
·断层与背斜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构造样式演化的剖面特征 | 第43-54页 |
·构造演化剖面的编制原则 | 第43-44页 |
·金湖凹陷构造样式的演化剖面分析 | 第44-48页 |
·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 | 第44-46页 |
·断层活动差异明显 | 第46-47页 |
·地堑地垒式断层剖面组合反映构造迁移 | 第47页 |
·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| 第47-48页 |
·卞东杨家坝工区构造样式的演化剖面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测线bdyjb280i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测线bdyjb380i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闵桥工区构造样式的演化剖面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测线mdn3diln130 构造演化剖面分 | 第51-52页 |
·测线 mq253i 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构造样式的活动特征 | 第54-67页 |
·断层活动强度 | 第54-61页 |
·生长指数 | 第54-57页 |
·断层古落差 | 第57-61页 |
·断层活动特征 | 第61-67页 |
·工区内主断层形成于同期运动 | 第63页 |
·平面上各区段断层活动性不同 | 第63-65页 |
·工区内断层活动性阜宁组晚期强于早期 | 第65-67页 |
第六章 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| 第67-73页 |
·构造变形样式与圈闭类型 | 第67-68页 |
·断层作用对烃源岩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构造样式对油气运移、聚集的影响 | 第69-73页 |
·断层活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·断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