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理论探讨 | 第8-15页 |
一、肝与RA | 第8-9页 |
(一) 肝郁不疏 | 第8-9页 |
(二) 肝血不足 | 第9页 |
二、脾与RA | 第9-11页 |
(一) 脾胃虚弱,湿浊内生 | 第10页 |
(二) 气血不足,营卫失调 | 第10-11页 |
三、肝脾失调与RA | 第11-14页 |
(一) 历代医家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(二) 肝脾失调在RA发病中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三) "肝脾失调,内生风湿"影响RA的发展转归 | 第13-14页 |
四、结语与展望 | 第14-15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5-32页 |
一、临床资料 | 第15页 |
二、RA诊断及辨证标准 | 第15-17页 |
(一)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5页 |
(二) 临床分期标准 | 第15页 |
(三) 中医辨证标准 | 第15-17页 |
三、纳入和排除标准 | 第17页 |
(一)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17页 |
(二)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17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(一) 相关信息采集 | 第17页 |
(二) 质量控制 | 第17-18页 |
(三) 统计分析处理 | 第18页 |
五、研究结果 | 第18-28页 |
(一) 一般资料分析 | 第18-19页 |
(二) 发病情况 | 第19页 |
(三) 发病前脏腑失调情况 | 第19-20页 |
(四) 发病后脏腑辨证情况 | 第20-22页 |
(五) 脏腑失调辨证与传统痹证辨证的一致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(六) "肝脾失调、内生风湿"证候群的构建 | 第23-28页 |
六、讨论 | 第28-32页 |
(一) 情志因素在RA发病中的意义 | 第28页 |
(二) 从发病季节看肝脾失调与RA的关系 | 第28页 |
(三) 肝风与RA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(四) "肝脾失调、内生风湿"及"标本"问题 | 第29-30页 |
(五) 外邪侵袭在RA发病中的意义 | 第30页 |
(六) 肝脾肾与RA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(七) "肝脾失调、内生风湿"对治疗RA的临床意义 | 第31页 |
(八) "肝脾失调、内生风湿"证候群 | 第31-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综述 | 第35-41页 |
附录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查新报告 | 第44-53页 |
发表文章 | 第53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