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固体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表征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2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21-45页
   ·表面研究的重要性第21-22页
   ·表面结构的表征手段第22-36页
     ·电子能谱技术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·XPS的发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XPS基本原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XPS仪器基本结构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XPS的应用第25-26页
     ·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·SIMS的发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·SIMS的原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·SIMS的应用第28-29页
     ·扫描力显微境技术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·AFM发展历史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AFM工作原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·AFM的应用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红外光谱技术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·IR的发展概况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·IR分析原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·IR的应用第33-34页
     ·热分析技术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·TA的发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·TA仪器原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TA的应用第35-36页
   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-38页
 参考文献第38-45页
第二章 Ziegler-Natta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表征第45-113页
   ·前言第45-49页
     ·Ziegler—Natta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7-49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49-54页
     ·Ziegler-Natta催化剂、配合物以及给电子体的制备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·主要试剂及来源第49页
       ·催化剂的合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配合物的合成第50页
       ·内给电子体的合成第50-51页
     ·表征方法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·XPS分析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  ·XRD分析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·SEM及EDS分析方法第52页
       ·IR分析方法第52页
       ·RAMAN光谱表征方法第52页
       ·TA方法第52-54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54-107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的建立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·XPS表征方法的建立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·FT-IR表征的建立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·XRD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8-59页
     ·研磨制备载体MgCl_2的表征第59-61页
     ·MgCl_2和TiCl_4之间的相互作用第61-64页
     ·催化剂中内给电子体的作用表征第64-99页
       ·给电子体EB和催化剂中其他组分之间的作用第65-76页
       ·给电子体DBW和催化剂中其他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76-88页
       ·给电子体BMF和催化剂中其他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88-98页
       ·几种给电子体作用的比较第98-99页
     ·Ziegler-Natta催化剂活性中心模型第99-106页
     ·下一步工作的目标第106-107页
   ·结论第107-108页
 参考文献第108-113页
第三章 VO_x-TiO_2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表征第113-136页
   ·前言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VO_x-TiO_2催化剂的发展第113页
     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3-114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·VO_x-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·制备原料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·催化剂制备方法第114页
     ·表征方法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·XPS分析方法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·XRD分析方法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·TPD分析方法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·ToF-SIMS分析方法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·TEM分析方法第115-116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16-133页
     ·VO_x-TiO_2催比剂表征方法的建立第116-121页
       ·XPS深度剖析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  ·TPD测定表面酸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·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·VO_x-TiO_2催化剂表面结构第121-133页
       ·表面元素化学状态的分析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·VO_x表面覆盖层的结构表征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·单层分散阈值测定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·VO_x和TiO_2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·表面酸性和酸量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·催化剂失活过程中表面结构的变化第130-133页
   ·结论第133-134页
 参考文献第134-136页
第四章 碳钢表面缓蚀膜的结构表征第136-152页
   ·前言第136-138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138-140页
     ·碳钢表面保护膜的制备第138页
     ·表征方法第138-140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40-149页
     ·碳钢表面磷酸盐膜的厚度的测定第140-142页
     ·膜中主要元素化学状态的变化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  ·Fe化学状态的变化第142页
       ·O的化学状态的变化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·Ca、P、Zn化学状态的变化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·AFM对成膜过程的观察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·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第146-149页
   ·结论第149-150页
 参考文献第150-152页
第五章 不同材料体系表征手段的比较第152-157页
   ·Ziegler-Natta催化体系的表征手段第152-154页
   ·VO_x-TiO_2催化剂的表征手段第154页
   ·碳钢表面保护膜的表征手段第154-156页
 参考文献第156-157页
第六章 总结论第157-159页
致谢第159-160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0-161页
作者介绍第161-162页
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162-163页

论文共1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反应器微观混合—沉淀过程的理论、实验及应用研究
下一篇:固相合成β分子筛及其合成机理的理论计算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