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导论 | 第10-2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二、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三、研究的内容、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9-24页 |
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夕广西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24-37页 |
第一节 人口、耕地与土地所有制 | 第24-28页 |
一、“僧多粥少”:人地矛盾尖锐 | 第24-26页 |
二、土地高度集中:失平的地权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土壤改良与技术推广:农业进一步开发 | 第28-33页 |
第三节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:农业经济结构畸形 | 第33-37页 |
第二章 递增与递减:近现代广西人口与耕地反向变化 | 第37-62页 |
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区域分布的变化 | 第37-48页 |
一、人口总量:不断增长 | 第37-43页 |
二、人口区域分布:东多西少,南大于北 | 第43-45页 |
三、人口密度:总体不断提高,桂东南高于桂西北 | 第45-48页 |
第二节 耕地的数量与区域分布的变化 | 第48-62页 |
一、耕地数量:从递增到递减 | 第49-52页 |
二、耕地区域分布:南多北少,东减西增 | 第52-54页 |
三、人均耕地:桂西北向桂东南递减 | 第54-62页 |
第三章 私有到公有:近现代广西土地所有制结构的质变 | 第62-82页 |
第一节 公地和私地并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| 第62-71页 |
一、形式上的共有:封建公共土地的比重与本质 | 第62-64页 |
二、难以公平的地权:封建私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其变化 | 第64-71页 |
第二节 耕者有其田: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 | 第71-76页 |
第三节 土地集体所有: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| 第76-82页 |
一、土地入社: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 | 第76-77页 |
二、从人民公社所有到三级所有:土地集体所有制结构渐变 | 第77-82页 |
第四章 回归家庭:农业制度和经营结构之理性变化 | 第82-130页 |
第一节 封建制度下的自耕农经营 | 第82-86页 |
第二节 农业中封建租佃制度的演变 | 第86-97页 |
一、地权失平:租佃经营“经久不衰” | 第86-91页 |
二、地租:实物为主,货币、劳役为辅 | 第91-94页 |
三、佃多地少:地租额(率)居高不下 | 第94-97页 |
第三节 农业中资本主义雇工经营的发展 | 第97-107页 |
一、从经营地主到垦殖公司:资本主义雇工经营微弱发展 | 第97-103页 |
二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:雇工经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| 第103-107页 |
第四节 共同劳动、分散经营:农业生产互助组建立 | 第107-109页 |
第五节 合作社到人民公社:农业集体经营迅速发展 | 第109-120页 |
一、批判“小脚女人走路”:初级社迅速上升高级社 | 第109-113页 |
二、人民公社化:集体经营进入高潮 | 第113-120页 |
第六节 包干到户:家庭承包经营全面铺开 | 第120-130页 |
一、“借地度荒”: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缘起 | 第120-122页 |
二、广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曲折过程 | 第122-127页 |
三、家家分田,户户种地:家庭承包责任制需进一步完善 | 第127-130页 |
第五章 近现代广西农业产业结构之优化 | 第130-148页 |
第一节 农业部门结构:由单一化趋向全面发展 | 第130-136页 |
第二节 种植业:经济作物比重递增 | 第136-141页 |
第三节 林、牧、渔业:各具特色 | 第141-148页 |
一、林业:用材林为主,经济林、防护林、竹林为辅 | 第141-144页 |
二、畜牧业:猪禽为主,牛马羊为辅 | 第144-146页 |
三、渔业:海、淡水养殖齐头并进 | 第146-148页 |
第六章 近现代广西农产品市场结构演变 | 第148-174页 |
第一节 自然经济解体: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| 第148-161页 |
第二节 国内国外:农产品市场网络不断扩大 | 第161-165页 |
第三节 需求多样化:农产品商品种类不断增多 | 第165-174页 |
第七章 近现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演变的思考和启示 | 第174-196页 |
第一节 近现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演变的思考 | 第174-177页 |
第二节 近现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启示 | 第177-1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6-209页 |
附录 | 第209-214页 |
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214-216页 |
后记 | 第216-2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