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|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和基本思路 | 第9-10页 |
| 二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0-14页 |
| 上篇 乡村社会救助的三种主要形式 | 第14-40页 |
| 一、社仓 | 第14-23页 |
| 1.社仓渊源及创立背景 | 第14-17页 |
| 2.社仓的仓本及运作方式 | 第17-22页 |
| 3.社仓的作用及影响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乡约 | 第23-32页 |
| 1.《吕氏乡约》的基本情况 | 第23-26页 |
| 2.乡约的内容和运作方式 | 第26-29页 |
| 3.乡约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| 三、社邑与社会救助 | 第32-40页 |
| 1.社邑的基本情况 | 第32-35页 |
| 2.社邑的社会救助功能 | 第35-38页 |
| 3.社邑救助的特点 | 第38-40页 |
| 下篇 乡村社会救助主体和活动特点 | 第40-56页 |
| 一、乡村社会救助的主体 | 第40-46页 |
| 1.士绅 | 第40-42页 |
| 2.富民 | 第42-44页 |
| 3.僧人 | 第44-46页 |
| 二、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活动的特点 | 第46-56页 |
| 1.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规范化 | 第46-51页 |
| 2.乡村社会救助的制度化 | 第51-53页 |
| 3.民间救助力量与政府的博弈 | 第53-56页 |
| 结语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| 后记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