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1页 |
·引言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2 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| 第21-43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概念研究 | 第21-28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概念的界定 | 第21-25页 |
·山地与平原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差异 | 第25-27页 |
·论文研究的重点 | 第27-28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类型及其功能 | 第28-32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类型 | 第28-29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功能 | 第29-32页 |
·国内外关于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相关研究 | 第32-37页 |
·国内外对山地城市研究动态 | 第32页 |
·国内外对绿色开放空间研究动态 | 第32-36页 |
·国内对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相关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相关规划实践 | 第37-42页 |
·国外开放空间规划实践 | 第37-40页 |
·国内开放空间规划实践 | 第40-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3 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建设现状及规划反思 | 第43-53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现状 | 第43-46页 |
·环境恶化 | 第43页 |
·土地集约利用率低 | 第43-44页 |
·公共利益缺失 | 第44-45页 |
·开放空间建设与发展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 | 第45-46页 |
·山地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46-49页 |
·对开放空间的规划关注度不够 | 第46页 |
·政府调控与规划定位的偏差 | 第46-47页 |
·规划控制的失效 | 第47-49页 |
·规划评价的盲目 | 第49页 |
·规划实施保障的缺失 | 第49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反思 | 第49-52页 |
·市场导向下开放空间建设的经济背景 | 第49-50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的法规效力 | 第50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的系统化 | 第50-51页 |
·山地城市规划中绿色开放空间的特殊性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4 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用地分析及选择 | 第53-74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用地选择 | 第53-58页 |
·生态调查 | 第53-58页 |
·生态因子选取 | 第58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用地分析与评价 | 第58-65页 |
·单因子分析 | 第58页 |
·多因子叠加 | 第58-60页 |
·适宜度综合分区 | 第60页 |
·生态敏感区界定 | 第60-61页 |
·生态空间格局维护 | 第61页 |
·实例--宝鸡市台塬区绿色开放空间用地分析与评价 | 第61-65页 |
·绿色开放空间在山地城市格局中的用地确定及其功能定位 | 第65-73页 |
·山地典型自然环境在绿色开放空间规划中的功能定位 | 第66-69页 |
·山地典型人工环境在绿色开放空间规划中的功能定位 | 第69-71页 |
·绿色开放空间与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| 第71-72页 |
·绿色开放空间在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中的地位 | 第72-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4页 |
5 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建立及其空间规划 | 第74-116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建立 | 第74-77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建立的目标 | 第74-75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 | 第75-76页 |
·基于城市内外开放空间系统有机衔接的研究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山地城市外部绿色开放空间规划 | 第77-91页 |
·山地城市外部绿色开放空间规划的内容 | 第77页 |
·自然生态资源利用与山地城市外部绿色开放空间规划 | 第77-82页 |
·山地城市外部空间拓展与绿色开放空间组织 | 第82-87页 |
·案例实践——基于自然生态视角的桐柏城市外部绿色开放空间发展研究 | 第87-91页 |
·山地城市内部绿色开放空间规划 | 第91-111页 |
·山地城市内部绿色开放空间规划的内容 | 第91-92页 |
·城市土地利用与凸显体系化的开放空间用地布局 | 第92-96页 |
·与山地城市现状结合的重要要素布局 | 第96-102页 |
·体现山地特征的绿色开放空间特色塑造 | 第102-107页 |
·案例实践——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视角的武都城市内部开放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| 第107-111页 |
·绿色开放空间环境价值挖掘及其在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| 第111-114页 |
·绿色开放空间的多目标复合开发 | 第111-113页 |
·基于“环境有偿使用”的规划布局方式 | 第113-114页 |
·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6 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控制 | 第116-147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的解析 | 第116-122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的涉及范畴 | 第116-117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的表现形态 | 第117-119页 |
·我国现行规划编制体制下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的特点 | 第119-121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的模式 | 第121-122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控制技术与方法 | 第122-132页 |
·系统层次分级控制 | 第122-125页 |
·空间形态控制 | 第125-127页 |
·量化指标控制 | 第127-132页 |
·山地城市典型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研究 | 第132-145页 |
·城市广场 | 第132-134页 |
·城市公园 | 第134-135页 |
·绿色廊道 | 第135-136页 |
·案例实践 | 第136-145页 |
·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控制思考 | 第145-146页 |
·保证绿色开放空间土地利用的优先权 | 第145页 |
·维护山地绿色开放空间的复合特征 | 第145-146页 |
·保持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| 第146页 |
·小结 | 第146-147页 |
7 山地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实施与保障 | 第147-157页 |
·利于实施的规划编制方法 | 第147-149页 |
·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相对独立的同时保持与各个层次规划的衔接 | 第147页 |
·开放空间规划控制注重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| 第147-148页 |
·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由粗到细,层层落实 | 第148页 |
·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推广应用 | 第148-149页 |
·利于管理的规划保障措施 | 第149-152页 |
·深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| 第149-150页 |
·完善控制性法规 | 第150-151页 |
·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| 第151-152页 |
·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| 第152-156页 |
·信息反馈的程序 | 第152-153页 |
·信息反馈中的评价 | 第153-156页 |
·小结 | 第156-157页 |
8 结语 | 第157-159页 |
致谢 | 第159-1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0-164页 |
附录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