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7页 |
前言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现状 | 第19-21页 |
第一节 《神灸经纶》历史背景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现存《神灸》版本介绍与馆藏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特色理论 | 第21-39页 |
第一节 蓄艾 | 第21-25页 |
一、贮藏制作 | 第21页 |
二、材料 | 第21-23页 |
三、隔物灸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下火 | 第25-26页 |
一、浅析 | 第25页 |
二、对“火”的迷信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灸疮候发 | 第26-31页 |
一、源流 | 第26页 |
二、过程和标准 | 第26-27页 |
三、现代研究 | 第27-28页 |
四、灸疮促发 | 第28页 |
五、灸疮护理 | 第28-29页 |
六、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四节 灸分男左女右 | 第31-37页 |
一、取穴量度标准 | 第31页 |
二、施灸先后次序 | 第31-32页 |
三、女子以右为主 | 第32页 |
四、古代文献 | 第32-33页 |
五、差异原因 | 第33-36页 |
六、现代应用 | 第36页 |
七、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五节 其它 | 第37-39页 |
一、其它效应 | 第37页 |
二、灸疗与时间医学的研究 | 第37页 |
三、灸量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辨证施灸 | 第39-82页 |
第一节 伤寒两感、合病及过经不解灸法 | 第39-43页 |
一、概述 | 第39页 |
二、处方 | 第39-41页 |
三、表2:《神灸》用穴分析 | 第41-42页 |
四、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中风灸法 | 第43-57页 |
一、病名 | 第43页 |
二、分型 | 第43-44页 |
三、古代文献 | 第44-46页 |
四、取穴 | 第46-51页 |
五、《神灸》用穴剖析 | 第51-53页 |
六、古代医案 | 第53-54页 |
七、现代医案 | 第54页 |
八、总结 | 第54-57页 |
第三节 厥逆灸法 | 第57-65页 |
一、病名 | 第57页 |
二、分型 | 第57-58页 |
三、古代文献 | 第58-60页 |
四、古代取穴 | 第60-63页 |
五、《神灸》用穴剖析 | 第63-64页 |
六、总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节 外科灸法 | 第65-67页 |
一、病因病机 | 第65-66页 |
二、各家论治 | 第66-67页 |
三、小结 | 第67-82页 |
第四章 特殊灸法 | 第82-97页 |
第一节 骑竹马灸法 | 第82-89页 |
一、概述 | 第82页 |
二、适应证及案例 | 第82-83页 |
三、取穴辨析 | 第83-84页 |
四、表12:各家取穴概览表 | 第84-85页 |
五、古代案例 | 第85-86页 |
六、结论 | 第86-89页 |
第二节 秦承祖灸鬼法 | 第89-97页 |
一、历代文献记载 | 第89页 |
二、古代医案 | 第89-90页 |
三、现代案例 | 第90-91页 |
四、十三鬼穴源流 | 第91页 |
五、表13:鬼穴分析表 | 第91-94页 |
六、少商穴特性 | 第94-95页 |
七、隐白穴特性 | 第95页 |
八、结论 | 第95-97页 |
第五章 数据库 | 第97-99页 |
第一节 灸疗用穴数据库、《神灸经纶》灸疗用穴处方电子软件 | 第97-98页 |
一、软件A:灸疗用穴数据库 | 第97页 |
二、软件B:《神灸》灸疗用穴组方 | 第97-98页 |
第二节 意义 | 第98-99页 |
结语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