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期结构混合介质电性谱的三维有限差分模拟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2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19页 |
| ·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等效电性参数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岩石电性参数频散现象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介电增强现象 | 第19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| ·拟解决关键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| 第二章 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建模和计算 | 第22-36页 |
| ·混合定律与计算模型 | 第22-24页 |
| ·基于3D-FDM 的等效电性参数计算 | 第24-29页 |
| ·模型参数的定义 | 第29-31页 |
| ·3D-FDM方法的验证 | 第31-33页 |
| ·FDM 计算精度和效率的评价 | 第33-35页 |
| ·网格密度的影响 | 第33页 |
| ·终止迭代的误差容限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计算耗时的估计 | 第34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章 一般混合介质的电性谱 | 第36-60页 |
| ·无损耗混合介质的等效介电常数 | 第36-39页 |
| ·有损耗混合介质的等效介电常数和电导率 | 第39-44页 |
| ·各组分电导率比值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| ·各组分介电常数比值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·各组分介电常数同时增大但比值不变 | 第42-43页 |
| ·各组分电导率同时增大但比值不变 | 第43-44页 |
| ·层状模型的分析 | 第44-52页 |
| ·两层模型 | 第44-48页 |
| ·三层模型 | 第48-52页 |
| ·包裹体几何参数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| ·球形包裹体半径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椭球倾角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| ·椭球包裹体纵横比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·圆柱体纵横比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·三种组分的混合介质 | 第57页 |
| ·模型尺度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·混合定律的检验 | 第58-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四章 含薄膜结构的混合介质的电性谱 | 第60-82页 |
| ·球形带膜包裹体 | 第60-65页 |
| ·薄膜层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| ·薄膜厚度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| ·薄膜电导率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| ·球形包裹体半径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| ·模型尺度的影响 | 第65页 |
| ·包裹体几何参数的影响 | 第65-70页 |
| ·包裹体形状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| ·包裹体倾角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| ·椭球包裹体纵横比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| ·圆柱纵横比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| ·膜的面积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| ·含膜的两层模型 | 第70-74页 |
| ·介电常数剧增 | 第70-73页 |
| ·电导率剧增 | 第73-74页 |
| ·含多种包裹体的混合介质 | 第74-75页 |
| ·与经典频散模型的对比 | 第75-80页 |
| ·介电常数的频散模型 | 第76页 |
| ·电导率的频散模型 | 第76-79页 |
| ·讨论 | 第79-8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| 第五章 几种岩石模型的计算 | 第82-90页 |
| ·一般岩石的简单模型 | 第82-83页 |
| ·饱水纯砂岩 | 第82-83页 |
| ·饱油纯砂岩 | 第83页 |
| ·岩石的介电巨增 | 第83-88页 |
| ·含低电导率流体的微裂缝模型 | 第84-85页 |
| ·含有机质的页岩 | 第85-87页 |
| ·含金属颗粒的砂岩 | 第87-88页 |
| ·亲油岩石 | 第8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| 第90-93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90-92页 |
| ·存在问题与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| 第92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100页 |
| 附录 常用包裹体的几何参数设置 | 第100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