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--以户县蔡家坡村为例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·几个概念的说明 | 第13-17页 |
| ·"农村"与"村庄"概念的明确 | 第13-14页 |
| ·"社会主义新农村"的概念理解 | 第14-17页 |
| 2 新农村建设历史及现状研究 | 第17-31页 |
| ·中国农村建设历史回顾 | 第17-21页 |
| ·旧中国农村的振兴探索 | 第17页 |
| ·战争时期的农村建设 | 第17-18页 |
| ·新中国成立前八年的农村建设 | 第18-19页 |
| ·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农村建设 | 第19页 |
| ·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农村建设 | 第19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建设 | 第19-21页 |
| ·小结 | 第21页 |
| ·我国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1-24页 |
| ·我国农村建设现状 | 第21页 |
| ·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1-23页 |
| ·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3-24页 |
| ·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点 | 第24-25页 |
| ·促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因素 | 第24-25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的时代任务 | 第25页 |
| ·国内外推动农村建设的措施 | 第25-30页 |
| ·德国农村设计竞赛 | 第25-28页 |
| ·台湾的"朵丽农村"新思维 | 第28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研究 | 第31-47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和构成 | 第31-32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的任务 | 第31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的构成 | 第31-32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的工作内容 | 第32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的设计考虑因素 | 第32-36页 |
| ·自然因素 | 第32-33页 |
| ·经济产业因素 | 第33-34页 |
| ·社会文化因素 | 第34-35页 |
| ·空间因素 | 第35页 |
| ·技术因素 | 第35-36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的设计要求 | 第36-37页 |
| ·适应经济条件 | 第36页 |
| ·协调产业发展 | 第36页 |
| ·集约利用土地 | 第36页 |
| ·延续地域特色 | 第36-37页 |
| ·遵循伦理结构 | 第37页 |
| ·结合农村生产 | 第37页 |
| ·改善居民生活 | 第37页 |
| ·注重资源节约 | 第37页 |
| ·新农村规划的设计基本要素 | 第37-45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37-39页 |
| ·村落文化 | 第39-40页 |
| ·村民住宅 | 第40-42页 |
| ·农村道路 | 第42-44页 |
| ·村庄绿化 | 第44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4 西安市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 | 第47-65页 |
| ·西部地区和陕西地区农村概况 | 第47-49页 |
| ·西部农村特点 | 第47-48页 |
| ·陕西农村特点 | 第48-49页 |
| ·结论 | 第49页 |
| ·西安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| 第49-55页 |
| ·自然状况 | 第49-50页 |
| ·西安市农村发展概况 | 第50-52页 |
| ·西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策略 | 第52-55页 |
| ·十个示范村调研分析 | 第55-62页 |
| ·调研背景 | 第56页 |
| ·对象选取 | 第56页 |
| ·问卷调研 | 第56-59页 |
| ·访谈调研 | 第59-61页 |
| ·调研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| 5 户县蔡家坡村规划实例研究 | 第65-81页 |
| ·本章说明 | 第65页 |
| ·现状条件 | 第65-71页 |
| ·区位概况 | 第65-66页 |
| ·自然环境 | 第66-67页 |
| ·人文环境 | 第67-68页 |
| ·传统风俗 | 第68-69页 |
| ·人口组成 | 第69页 |
| ·土地利用 | 第69-70页 |
| ·村内交通 | 第70页 |
| ·产业结构 | 第70-71页 |
| ·现状分析 | 第71页 |
| ·综合分析 | 第71页 |
| ·村内重点问题 | 第71页 |
| ·建设整体理念 | 第71-73页 |
| ·整体思路 | 第71-72页 |
| ·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| 第72页 |
| ·扩大农业生态附加值 | 第72-73页 |
| ·发挥土地最大利用价值 | 第73页 |
| ·建设模式 | 第73-74页 |
| ·建设主体 | 第73页 |
| ·建设原则 | 第73页 |
| ·村企共建模式 | 第73-74页 |
| ·规划设计 | 第74-79页 |
| ·规划结构 | 第74-75页 |
| ·功能分区 | 第75-76页 |
| ·景观及标识设计 | 第76-77页 |
| ·建筑设计 | 第77-78页 |
| ·节能技术 | 第78-79页 |
| ·经济测算 | 第79-80页 |
| ·投资总额 | 第79页 |
| ·建设与运营投入 | 第79-8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| 6 结论 | 第81-84页 |
| ·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 | 第81-83页 |
| ·建设前的策划 | 第81页 |
| ·建设中的规划编制 | 第81-82页 |
| ·建设后的可持续发展 | 第82-83页 |
| ·前景探索 | 第83-84页 |
| 致谢 | 第84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87-89页 |
|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| 附录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