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8页 |
| ·固体超强酸发展概况 | 第8-13页 |
| ·超强酸理论介绍 | 第8-9页 |
| ·固体超强酸介绍 | 第9-11页 |
| ·SO_4~(2-)/M_XO_Y型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改性 | 第11页 |
| ·固体超强酸酸催化机理及催化剂表征技术 | 第11-12页 |
| ·固体超强酸在有机合成中的进展 | 第12-13页 |
| ·工业脱硫和烷烃催化氧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脱硫研究介绍 | 第13-15页 |
| ·烷烃催化氧化研究介绍 | 第15-16页 |
| ·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·脱硫 | 第16页 |
| ·烷烃氧化偶联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常温常压SO_4~(2-)/ZrO_2催化氧化噻吩脱硫 | 第18-3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8-19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19-21页 |
| ·材料和催化剂制备 | 第19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19-21页 |
| ·催化剂表征方法 | 第2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1-32页 |
| ·环境扫描电镜(SEM)和物理吸附(BET) | 第21-22页 |
| ·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2页 |
| ·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2-27页 |
| ·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27-28页 |
| ·产物的讨论 | 第28-31页 |
| ·催化机理 | 第31-32页 |
| ·结论 | 第32-34页 |
| 第3章 常温常压SO_4~(2-)/ZrO_2催化氧化正庚烷偶联 | 第34-4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34-3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5页 |
| ·催化剂制备 | 第35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35页 |
| ·结果讨论 | 第35-44页 |
| ·产物分析及反应特点 | 第35-41页 |
| ·X射线衍射(XRD) | 第41页 |
| ·X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41-43页 |
| ·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43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| 第4章 常温常压固体超强酸催化氧化短链烷烃的偶联 | 第46-7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46-47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7-49页 |
| ·催化剂制备 | 第47-48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48-49页 |
| ·SO_4~(2-)/MoO_3-Co_2O_3-V_2O_5-Ni_2O_3对短碳链烷烃的偶联 | 第49-57页 |
| ·SO_4~(2-)/MoO_3-Co_2O_3-V_2O_5-Ni_2O_3对正庚烷(C_7)的偶联 | 第49-50页 |
| ·SO_4~(2-)/MoO_3-Co_2O_3-V_2O_5-Ni_2O_3对丁烷(C_4)的偶联 | 第50-51页 |
| ·SO_4~(2-)/MoO_3-Co_2O_3-V_2O_5-Ni_2O_3对天然气(C_1-C_4)的偶联 | 第51-52页 |
| ·三种底物的产物分析 | 第52页 |
| ·环境扫描电镜(SEM) | 第52-53页 |
| ·X射线衍射(XRD) | 第53-55页 |
| ·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55-56页 |
| ·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56-57页 |
| ·SO_4~(2-)/MoO_3-Fe_2O_3-V_2O_5-Ni_2O_3对天然气(C_1-C_4)的偶联 | 第57-63页 |
| ·催化剂改性 | 第57-58页 |
| ·结果讨论 | 第58-61页 |
| ·表面元素含量及表面金属价态的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·SO_4~(2-)/CuO-Fe_2O_3-V_2O_5-Ni_2O_3对天然气(C_1-C_4)的偶联 | 第63-67页 |
| ·催化剂改性 | 第63页 |
| ·结果讨论 | 第63-65页 |
| ·表面元素含量及表面金属价态的分析 | 第65-67页 |
| ·超强酸对短链烷烃氧化偶联机理 | 第67-68页 |
| ·规律总结 | 第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| 第5章 总结 | 第70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