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林业基础科学论文--森林生物学论文--森林生态学论文

浠水县典型坡耕地植被退化特征及恢复模式效果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1 前言第12-23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第12页
   ·植被退化及其恢复研究进展第12-23页
     ·植被退化的过程及其机理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第13-16页
     ·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·植被因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·降雨因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坡面因子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和机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·林冠层的水保功能第21页
       ·灌草层和地被物层的水土保持功能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·植被根系的水土保持功能第22-23页
2 研究区概况第23-25页
3 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-29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25页
   ·试验地选择及布设第2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群落生境因子调查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群落物种组成特征调查第26页
     ·生物量调查第26页
   ·土壤理化性质调查第26页
   ·径流量的测定第26-28页
     ·设置径流小区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径流小区产流产沙观测第27-28页
   ·数据分析处理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生物多样性指数第28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28-29页
4 结果与分析第29-52页
   ·植被退化特征分析第29-41页
     ·植物群落退化概况第29-31页
     ·群落多样性评价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垂直层次物种多样性评价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评价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群落多样性退化特征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·退化群落生物量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层次间生物量的对比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群落间生物量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容重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孔隙状况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水分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养分含量分析第41页
   ·植被恢复模式效果研究第41-52页
     ·不同恢复模式植物群落概况第42页
     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理化性质研究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容重的比较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水分影响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各恢复模式土壤持水量研究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时间各恢复模式土壤孔隙度变化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时间各恢复模式土壤含水量变化第48-49页
     ·不同恢复模式的地表径流特征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渗透性能比较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水土流失比较分析第50-52页
5 结论第52-54页
6 讨论第54-55页
7 参考文献第55-64页
8 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环割、施肥对栾树苗木体内碳氮分配的影响
下一篇:光叶楮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