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文化的审美阐释
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引言:手机文化的审美之维 | 第11-12页 |
| 一、手机改变生活 | 第12-16页 |
| (一) 手机出现与手机通信网络发展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手机媒体特征 | 第13-14页 |
| 1、可移动性 | 第13页 |
| 2、私密性 | 第13页 |
| 3、强互动性 | 第13页 |
| 4、高融合性 | 第13-14页 |
| 5、多功能性 | 第14页 |
| 6、简洁传播模式 | 第14页 |
| (三) 手机与新生活方式 | 第14-16页 |
| 1、新的通信方式 | 第14-15页 |
| 2、新的娱乐方式 | 第15-16页 |
| 3、新的生活工具 | 第16页 |
| 二、手机自身的美学价值 | 第16-21页 |
| (一) 科学美学价值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形式美学价值 | 第17-21页 |
| 1、手机形体美 | 第18-19页 |
| 2、手机色彩美 | 第19-20页 |
| 3、手机装饰美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手机的符号价值 | 第21-24页 |
| (一) 手机作为现代消费符号 | 第21-23页 |
| 1、自我认知的消费符号 | 第21页 |
| 2、美感能指的消费符号 | 第21-22页 |
| 3、手机成为时尚流行的消费符号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手机作为个体象征符号 | 第23-24页 |
| (三) 手机作为文化权力符号 | 第24页 |
| 四、手机文艺美 | 第24-35页 |
| (一) 文艺的主要形式 | 第25-30页 |
| 1、手机音乐 | 第25-26页 |
| 2、手机电影 | 第26页 |
| 3、手机游戏 | 第26页 |
| 4、手机电视 | 第26-27页 |
| 5、手机文学 | 第27-30页 |
| (1) 短信文学 | 第27-29页 |
| (2) 手机小说 | 第29-30页 |
| (二) 手机文艺美学特征 | 第30-35页 |
| 1、短小精炼的形式 | 第30-31页 |
| 2、本质的娱乐精神 | 第31-32页 |
| 3、瞬间集中的审美体验 | 第32页 |
| 4、手机文艺民间性 | 第32-33页 |
| 5、狂欢化美学特征 | 第33-35页 |
| 五、手机文化新审美模式 | 第35-38页 |
| (一) 审美时空的莫测变幻 | 第35-36页 |
| (二) 审美关照的主体扩张 | 第36页 |
| (三) 审美情境的快速轮转 | 第36-37页 |
| (四) 审美生活仪式性的消失 | 第37-38页 |
| 六、手机文化审美的内在矛盾 | 第38-43页 |
| (一) 手机文化发展动力与制约因素的矛盾 | 第38-40页 |
| 1、技术制约 | 第38-39页 |
| 2、经济制约 | 第39页 |
| 3、文化制约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手机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矛盾 | 第40-41页 |
| 1、私人媒体的组织化 | 第40页 |
| 2、私人媒体的社会化 | 第40-41页 |
| 3、审美空间压缩与反抗 | 第41页 |
| (三) 审美空间与心理压力 | 第41-43页 |
| 1、生活碎片化 | 第41-42页 |
| 2、空时耐力降低 | 第42页 |
| 3、手机焦虑心理 | 第42-43页 |
| 七、手机文化前瞻 | 第43-44页 |
| 注释 | 第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46-47页 |
| 后记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