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25页 |
·厚朴资源的分布及种质资源评价 | 第12-13页 |
·厚朴资源的分布 | 第12-13页 |
·不同种源厚朴品质的研究 | 第13页 |
·厚朴有效成分及其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| 第13-15页 |
·厚朴的有效成分 | 第13-14页 |
·厚朴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| 第14-15页 |
·厚朴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检测 | 第15-20页 |
·紫外分光光度法 | 第15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15-16页 |
·高效薄层色谱法 | 第16-17页 |
·荧光法 | 第17-18页 |
·电化学法 | 第18-19页 |
·毛细管电泳法 | 第19-20页 |
·厚朴有效成分的提取 | 第20-22页 |
·水提法 | 第20页 |
·碱提酸沉法 | 第20页 |
·聚酰胺分离提取法 | 第20-21页 |
·乙醇提取法 | 第21页 |
·超临界CO_2萃取法 | 第21页 |
·超声波提取法 | 第21页 |
·高速逆流色谱法 | 第21-22页 |
·厚朴酚提取物药理作用 | 第22-25页 |
·抗氧化作用 | 第22页 |
·抗病毒、抗肿瘤作用 | 第22-23页 |
·抗菌、镇痛作用 | 第23-24页 |
·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| 第24页 |
·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其他作用 | 第25页 |
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5页 |
3 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25-26页 |
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分离、纯化条件的优化 | 第26页 |
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抑菌能力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27-44页 |
1 仪器与材料 | 第27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7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27页 |
·材料 | 第27页 |
2 试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检测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检测条件的确定 | 第28页 |
·标准曲线 | 第28页 |
·样品液检测 | 第28页 |
·稳定性评价 | 第28页 |
·重现性评价 | 第28页 |
·精密性评价 | 第28页 |
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乙醇回流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28-29页 |
·单因素试验 | 第28-29页 |
·正交试验 | 第29页 |
·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尝试 | 第29-30页 |
·萃取压力的选择 | 第30页 |
·分离Ⅰ压力、萃取时间、夹带剂的选择 | 第3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2页 |
·HPLC检测条件的建立 | 第30-34页 |
·最佳检测波长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31-33页 |
·稳定性评价 | 第33页 |
·重现性评价 | 第33-34页 |
·精密性评价 | 第34页 |
·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34-40页 |
·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34-37页 |
·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| 第37-40页 |
·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厚朴酚与和厚朴酚 | 第40-42页 |
·萃取压力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·分离Ⅰ压力、萃取时间、夹带剂等条件选择的尝试 | 第41-42页 |
4 讨论 | 第42-44页 |
·HPLC检测法是测定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较理想的方法 | 第42页 |
·乙醇是提取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较理想的溶剂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分离、纯化条件的优化 | 第44-58页 |
1 仪器与材料 | 第44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4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44页 |
·材料 | 第44页 |
2 试验方法 | 第44-47页 |
·检测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HPLC检测条件 | 第44-45页 |
·标准曲线 | 第45页 |
·样品液检测 | 第45页 |
·样品液制备 | 第45页 |
·大孔吸附树脂处理 | 第45页 |
·装柱、上样技术 | 第45页 |
·树脂筛选 | 第45-46页 |
·静态吸附试验 | 第45-46页 |
·静态解吸附 | 第46页 |
·动态吸附试验 | 第46页 |
·动态解吸附试验 | 第46页 |
·柱分离单因素试验 | 第46-47页 |
·洗脱液浓度的选择 | 第46页 |
·上样液浓度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·洗脱流速的选择 | 第47页 |
·上样量的选择 | 第47页 |
·正交试验 | 第4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7页 |
·树脂筛选 | 第47-49页 |
·静态吸附、解吸附试验 | 第47-48页 |
·动态吸附、解吸附试验 | 第48-49页 |
·柱分离单因素试验 | 第49-52页 |
·乙醇洗脱浓度的优化 | 第50页 |
·上样液浓度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·洗脱流速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·上样量的选择 | 第52页 |
·正交试验 | 第52-57页 |
·洗脱率为目的的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高纯和厚朴酚分离的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高纯厚朴酚分离的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| 第56-57页 |
4 讨论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抑菌能力的比较 | 第58-6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材料 | 第58页 |
·器皿灭菌 | 第58页 |
·细菌培养基适当调整制备 | 第5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细菌的活化 | 第58页 |
·菌液及药液的制备 | 第58-59页 |
·最低抑菌浓度(MIC)的测定 | 第59页 |
·最低杀菌浓度(MBC)的测定 | 第5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抑菌能力的比较 | 第59-60页 |
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杀菌能力的比较 | 第60页 |
3 讨论 | 第60-62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2-63页 |
创新点 | 第63-64页 |
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