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1 航天诱变育种及其机理 | 第11-13页 |
·微重力 | 第11页 |
·空间辐射 | 第11-12页 |
·复合因素 | 第12页 |
·转座子说 | 第12页 |
·返回式卫星的空间环境特点 | 第12-13页 |
2 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 | 第13页 |
3 航天诱变育种的生物学效应 | 第13-19页 |
·空间处理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·空间处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4页 |
·空间处理对植物细胞学效应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·改变细胞结构 | 第14-15页 |
·导致染色体畸变 | 第15页 |
·导致细胞分化程度的改变 | 第15页 |
·空间处理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| 第15-18页 |
·种子活力的变化 | 第15-16页 |
·光合特性的变化 | 第16页 |
·酶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 | 第16-18页 |
·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导致植物遗传物质产生变异 | 第18页 |
·对蛋白质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4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| 第19-2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页 |
·问题及展望 | 第20-21页 |
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空间环境对小麦种子活力及后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23-30页 |
1 前言 | 第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方法 | 第24页 |
·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效应 | 第24页 |
·农艺性状研究 | 第2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卫星搭载小麦种子的生理活性 | 第24-26页 |
·发芽势和发芽率 | 第24-25页 |
·幼苗生长情况 | 第25-26页 |
·农艺性状 | 第26-27页 |
·供试材料 SP1-SP2代的农艺性状表现 | 第26-27页 |
4 讨论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空间环境对小麦种子贮藏蛋白的诱变效应 | 第30-41页 |
1 前言 | 第30-3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材料 | 第31页 |
·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HMW-GS组分的常规电泳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醇溶蛋白组分分析 | 第32-3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高分子量谷蛋白 | 第33-34页 |
·醇溶蛋白 | 第34-35页 |
4 讨论 | 第35-41页 |
第四章 航天小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| 第41-50页 |
1 前言 | 第41-4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6页 |
·材料 | 第42页 |
·方法 | 第42-46页 |
·基因组 DNA的提取 | 第42页 |
·PCR扩增 | 第42-43页 |
·扩增产物的检测 | 第43-4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多态性的表现形式 | 第46页 |
·多态性(突变)频率 | 第46-47页 |
4 讨论 | 第47-50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拟发表的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