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7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| 第12-13页 |
·"社会-生态"系统剧烈变动使得陕北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严峻 | 第13-15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陕北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本论文框架 | 第17-43页 |
·基于个人决策、成本-收益分析的迁移理论 | 第17-19页 |
·托达罗传统 | 第17-18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行为学派 | 第19页 |
·以家庭、社区为背景的迁移分析框架 | 第19-22页 |
·新迁移经济学 | 第20页 |
·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"推力-拉力"理论 | 第22页 |
·宏观结构转变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二元结构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流动性转变假说 | 第23-24页 |
·迁移与环境相关性研究 | 第24-26页 |
·传统模型对环境因素的处理 | 第24-25页 |
·迁移-环境相关性的主要观点 | 第25-26页 |
·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| 第26-33页 |
·流动人口特征 | 第26页 |
·决策与转移模式 | 第26-30页 |
·迁移带来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·制度与政策因素 | 第32-33页 |
·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| 第33-37页 |
·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认识 | 第33-34页 |
·国内人文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| 第34-37页 |
·总结与评价 | 第37-39页 |
·理论发展趋向 | 第37-3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本论文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 | 第39-43页 |
·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39-40页 |
·研究思路、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40-43页 |
第三章 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环境与人口转移 | 第43-54页 |
·地理学传统中的环境、资源与人类活动 | 第43-45页 |
·环境与人类活动 | 第43-45页 |
·资源与人类活动 | 第45页 |
·环境影响下的人口分布与调整 | 第45-49页 |
·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的分布 | 第45-46页 |
·环境影响下的迁移活动 | 第46-49页 |
·生态脆弱-资源资源富集地区的人口转移问题 | 第49-54页 |
·生态脆弱区"贫困-环境退化"恶性循环 | 第49-50页 |
·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困境 | 第50-51页 |
·生态脆弱-资源富集地区的人口转移问题 | 第51-54页 |
第四章 陕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 | 第54-78页 |
·陕北地区自然基础 | 第54-57页 |
·陕北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 | 第54-56页 |
·陕北人地关系变动的大致历程 | 第56页 |
·地方居民行为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| 第57-64页 |
·陕北区域经济地位快速提升 | 第58-59页 |
·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与居民贫困现象并存 | 第59-60页 |
·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| 第60-63页 |
·产业结构单一化明显 | 第63-64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背景 | 第64-70页 |
·人力资本积累 | 第64-65页 |
·社会稳定性与外来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资源、环境制度的空间尺度特征 | 第66-70页 |
·资源环境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| 第70-74页 |
·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·退耕还林带来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资源、环境影响的地域性与普遍性 | 第73-74页 |
·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处的"活动空间" | 第74-78页 |
·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背景 | 第74-75页 |
·行为主体的"活动空间" | 第75-78页 |
第五章 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与模式 | 第78-102页 |
·全国及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 | 第78-80页 |
·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概况 | 第78页 |
·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 | 第78-80页 |
·陕北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特征 | 第80-85页 |
·主要个人特征与外出率 | 第80-81页 |
·外出劳动力流向 | 第81-82页 |
·外出劳动力从业结构 | 第82-83页 |
·外出劳动力主要特征及榆林与延安的比较 | 第83-85页 |
·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| 第85-87页 |
·本地化-跳跃式转移 | 第85-86页 |
·转移路径 | 第86-87页 |
·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 | 第87-102页 |
·乡村从业人员结构变化 | 第88-90页 |
·本乡地域内劳动力转移 | 第90-91页 |
·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总体特征 | 第91-96页 |
·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 | 第96-98页 |
·吴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 | 第98-102页 |
第六章 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 | 第102-145页 |
·解释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| 第102-103页 |
·传统迁移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解释 | 第103-117页 |
·成本收益分析 | 第103-109页 |
·人力资本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·社会分析 | 第111-115页 |
·结构转变理论 | 第115-117页 |
·区域结构偏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| 第117-132页 |
·区域结构化矛盾对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路径 | 第117-118页 |
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偏离 | 第118-127页 |
·城市发展与城镇就业吸纳能力 | 第127-130页 |
·区域差异变化 | 第130-132页 |
·环境、资源因素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动力及约束 | 第132-140页 |
·自然地理环境及治理 | 第132-137页 |
·资源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| 第137-140页 |
·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的综合分析 | 第140-145页 |
·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阻力 | 第140-143页 |
·各种因素在空间尺度上的表现 | 第143-145页 |
第七章 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评价与政策导向 | 第145-161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| 第145-151页 |
·影响及反馈作用 | 第145-146页 |
·经济影响 | 第146-148页 |
·社会影响 | 第148-149页 |
·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 | 第149-151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与评价 | 第151-152页 |
·区域发展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 | 第152-156页 |
·农村劳动力潜力挖掘 | 第152-153页 |
·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约束与机遇 | 第153-154页 |
·转移模式比较与选择 | 第154-156页 |
·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导向 | 第156-161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 | 第156-158页 |
·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导向 | 第158-161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61-166页 |
·本论文主要结论 | 第161-162页 |
·本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62-163页 |
·讨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163-1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6-174页 |
附录 | 第174-178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78-179页 |
致谢 | 第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