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热演化史及其与多种能源关系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2页 |
·论文选题 | 第8-9页 |
·研究现状及问题 | 第9页 |
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·完成工作量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2-18页 |
·区域概况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区构造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区地层特征 | 第15-18页 |
第三章 现今地温场特征 | 第18-30页 |
·研究区现今地温场 | 第18-22页 |
·现今地温梯度纵向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现今地温梯度平面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铀矿区地温场纵向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直罗组现今地温场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岩石热导率 | 第22-23页 |
·岩石放射性生热率 | 第23-25页 |
·放射性生热率 | 第24-25页 |
·放射性生热率对地层温度的影响 | 第25页 |
·现今大地热流分布 | 第25-26页 |
·盆地南部和北部深部热结构对比 | 第26-30页 |
·各地层温度计算 | 第27-28页 |
·地壳分层热流构成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热演化程度分布及最大古地温恢复 | 第30-35页 |
·热演化程度平面特征 | 第30-32页 |
·热演化程度纵向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地层经历的最大古地温 | 第33-35页 |
第五章 中生界热演化史恢复 | 第35-49页 |
·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正演法 | 第36页 |
·反演法 | 第36页 |
·剥蚀厚度恢复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声波时差法 | 第37页 |
·镜质体反射率法 | 第37-38页 |
·EASY%Ro法 | 第38页 |
·剥蚀厚度恢复结果 | 第38-40页 |
·镜质体反射率法热史模拟 | 第40-43页 |
·模拟原理简介 | 第40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40-43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3页 |
·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热史模拟 | 第43-49页 |
·模拟原理简介 | 第43-45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45-47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第六章 热演化史与多种能源的关系 | 第49-55页 |
·热演化史与油气的关系 | 第49-53页 |
·热演化史与煤的关系 | 第53页 |
·热演化史与铀矿的关系 | 第53-55页 |
结论与认识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