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环境条件响应基因的筛选 | 第13-64页 |
第一节 文献综述 | 第13-31页 |
1.赤潮研究概况 | 第13-20页 |
·赤潮的定义及其危害 | 第13-15页 |
·甲藻与赤潮 | 第15-16页 |
·赤潮爆发机理研究 | 第16-19页 |
·赤潮的防治与监测 | 第19-20页 |
2.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0-27页 |
·差异显示逆转录PCR(DDRT-PCR) | 第21页 |
·代表性差异分析(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,RDA) | 第21-22页 |
·cDNA-AFLP技术 | 第22页 |
·基因芯片技术 | 第22-23页 |
·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| 第23-27页 |
3.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的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RNA酶保护分析(RNase Protection Assay,RPA) | 第27-28页 |
·Northern印迹及Northern blot | 第28页 |
·半定量PCR | 第28页 |
·荧光定量PCR | 第28-29页 |
4.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链状亚历山大藻环境条件响应基因的筛选 | 第31-64页 |
1.前言 | 第31-32页 |
2.材料方法 | 第32-51页 |
·材料 | 第32-3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5-37页 |
·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| 第37-44页 |
·差减文库克隆鉴定 | 第44-45页 |
·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| 第45-47页 |
·cDNA测序与同源性分析 | 第47页 |
·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差异表达 | 第47-51页 |
3.结果 | 第51-61页 |
·不同营养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A.catenella的生长曲线 | 第51-52页 |
·RNA完整性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高磷诱导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| 第53-55页 |
·不同环境条件链状亚历山大藻的cDNA为探针进行两轮斑点杂交 | 第55-57页 |
·消减文库测序克隆结果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荧光定量PCR检测链状亚历山大藻不同环境条件差异表达基因 | 第58-61页 |
4.讨论 | 第61-64页 |
第二章:我国北黄海海域微型藻的分离鉴定 | 第64-94页 |
第一节 文献综述 | 第64-73页 |
1.北黄海简介 | 第64页 |
2.海洋微型浮游生物定义及研究概况 | 第64-65页 |
3.原甲藻属和微眼藻属的分类学研究 | 第65-69页 |
·原甲藻属分类学研究 | 第66-67页 |
·微眼藻属分类学研究 | 第67-69页 |
4.微型藻类分离纯化常用的技术方法 | 第69-70页 |
·微吸管分离 | 第69页 |
·水滴分离法 | 第69页 |
·有限稀释分离法 | 第69-70页 |
·平板分离法 | 第70页 |
5.微型藻类分类学的主要技术方法及研究进展 | 第70-72页 |
6.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72-73页 |
第二节 我国北黄海海域一株微型甲藻的鉴定 | 第73-79页 |
1.前言 | 第73页 |
2.材料方法 | 第73-7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3-7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4页 |
3 结果 | 第74-75页 |
4 讨论 | 第75-79页 |
第三节 我国北黄海海域一株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 | 第79-94页 |
1.前言 | 第79页 |
2.材料方法 | 第79-8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9-8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0-83页 |
3.结果 | 第83-90页 |
·分离纯化的微型硅藻的光镜及扫描、透射显微镜照片及描述 | 第83-85页 |
·微型硅藻DNA提取结果 | 第85页 |
·微型硅藻18srDNA胶回收结果 | 第85-87页 |
·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| 第87-90页 |
4.讨论 | 第90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页 |